38年前,一名建國中學的化學老師鄭文正,在醫院迎接期待已久的新生命。當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鄭文正感受到有生以來最大的喜悅,但當時的他還不知道,這個喜悅將伴隨他探索從未預見的新領域——自閉症,並帶領他一步一步地走在成立「住宅合作社」的道路上。

「有限責任新北市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發起人鄭文正,兒子鄭樵在2歲多時,逐漸變得沉默,隨後被台大兒童心理治療中心診斷為重度自閉症。當時,眼前除了照顧自己的兒子,鄭文正也開始關心相關資源,並認識許多有自閉症家人的家庭。

父母離開後  教養院是唯一出路?

鄭文正表示,自閉症者容易遭遇環境適應問題,又因語言障礙,使他們無法與社會互動,以致親人離世時,自閉症者無法調適這巨大的生命變動,導致近70%變成精神分裂或極度退化,最後只好被送往精神病院。

當一般父母純然感受孩子一點一滴成長的美好時,鄭文正像在下一盤和時間賽跑的棋局,他不能只思考一步之遙的教養問題,而要嘗試預見幾十年後的將來,如果有一天父母先離開了,無法承受失親之痛的孩子,在這個世界上能否有他們熟悉的「第二家人」。

一開始,他以為這盤棋的唯一解答,就是教養院,所以帶著兒子拜訪全台各地的教養院,然後想像,或許在那些未來的日子,兒子會住在那裡,有著熟悉的院友和照顧者,陪伴他生活到老。

然而直到約8年前,他開始覺得自閉症的孩子,應生活在友善的環境裡,甚至「去機構化」,讓他們得以在「家」中緩解不安的情緒。因此近年來,他開始在民間團體或公部門提倡「友善社區,雙老家園」的理念,希望成立有社福支持系統的友善共老家園。

首先,他希望申請租用可承租70年的「公有非公用土地」,又想到可以利用政府興建的「社會住宅」,但這些都必須透過組織才能合法推動。2015年,因緣際會下,他參加了慈濟大學副教授邱奕儒舉辦的合作經濟系列課程,一個蟄伏許久的念頭在心裡開始蠢蠢欲動。

慈濟大學副教授邱奕儒,同時也是花蓮樸門部落發起人,長年舉辦課程推廣互助合作以建立美好家園。他認為,住宅合作社為住宅問題打開了全新視野並提供一個新的選擇。合作社運動是一個「把人當人看」的經濟民主運動,以共存共榮取代弱肉強食,而住宅合作社就是理想的實踐。在目前世界的運作中,把一切都當作商品放進市場中操作,以致產生許多問題,忽略了人們的基本權利。而住宅合作社的訴求,就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合作解決住宅問題。

在邱奕儒的啟發下,鄭文正和十餘位花蓮在地人士,正式籌組「花蓮友善家園住宅公用合作社」,期望以民主方式運作,建立互助友善的社區。然而這個夢想最後因為當地政府在溝通過程中,無法理解安置自閉症孩子的需求,並要求他們提出興建社區的資金證明,導致計畫最終只能胎死腹中。

住宅合作社  不只是居住

儘管計畫沒有如願實現,但給孩子一個安全快樂的生活空間,是鄭文正對兒子不變的承諾。2018年,他再度發起成立「有限責任新北市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希望能持續推動自己的理念。與此同時,他更往前一步推動合作事業。他認為,居民可投入資金合作創業,走向「產業鏈在地合作化」,例如成立小型多樣化耕種農場,農產品可做社區供餐食材;建立以水耕、魚菜共生及酵素魚肥為主的事業體,為居民創造盈收;或是成立勞動合作社,優先培力及聘僱社區弱勢居民,並補助其生活、醫療等費用,讓弱勢居民能夠自食其力。

「有限責任新北市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社員大會(鄭文正提供)

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副教授梁玲菁引用《不只是居住:蘇黎世非營利性住房建設的百年經驗》一書內容:「土地應該從投機中撤出,以實現生態及經濟上可持續的自主協作生活和工作,同時作為城市發展的替代選擇」,來說明住宅合作社的精神。簡單的說,住宅合作社是一個讓人民參與生活空間的結社,它透過平等與公共利益創造出經濟開發活動,而活動涵蓋社會、經濟、環境和福利,因此住宅合作社是一種超越住宅的觀念。

合作住宅  實踐社會關懷的管道

深受鄭文正影響的建築師許榮江,也是台中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的顧問。站在一位建築師的立場,他認為有義務創造、成全一個社會的公共財,而住宅合作社可融合弱勢團體,提供社會福利,同時解決居住問題,是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制度。以位於德國達姆斯塔特Darmstadt的合作住宅WohnSinn&WohnArt為例,社會上的身障者與移民是住戶共同關心的族群,因此合作社明確提供各10%的名額給身障者和移民入住。而為了提供更友善的環境,WohnSinn&WohnArt也透過空間配置,提供低樓層給身障住戶,使輪椅進出方便。

另一個案例是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VinziRast2013年啟動的VinziRast是大學生與街友共同生活的合作住宅計畫。維也納大學的學生與當地長期關心街友的非營利組織合作,透過民間企業贊助、私人捐款、銀行貸款等方式獲得資金,先在市區爭取到一棟閒置的俱樂部,再由建築師與未來的住戶(街友與學生)共同規劃與協力,打造成複合式的合作住宅。目前VinziRast共有10戶,每戶的住戶為1位街友搭配1位大學生,2人除了擁有各自的房間,也共用廚房、客廳及衛浴設備。另外每層樓都有一個大型的公共廚房,住戶間可以隨時共煮共食。VinziRast也有對外營業的餐廳、咖啡廳與酒吧,由住戶與志工負責營運,街友在其中能習得一技之長並穩定工作,而透過大學生與街友共居,不僅提供社會弱勢者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也讓社會上不同的群體有共同交流、學習與生活的機會。

國際合作社聯盟(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ICA)所發表的合作社七大原則,是合作社價值的實踐方法,也是合作社精神的檢視標準。其中第7項「關懷地區社會」,是將社會責任放進合作社的每一位社員心中,實踐以人為本的精神,付出關懷他人的行動,以合作、信任、互助和公助的理念,達到照顧生命、生活、生產、生態的願景。如今生活與生存的挑戰如此之大,弱肉強食與失控競爭,已無法讓人們看見未來;惟彼此合作與互助,進而共同關心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才能讓台灣社會走出一條共享共好的盼望之路。

住宅合作社涵蓋層面

《社區力點線面》採訪團隊:吳欣芳、張以牧、陳佳楓、吳素華

責任編輯:胡善慧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