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牧、盧明正
2018年,在日本東京經營開放式公共空間Shibaura House的伊東勝來到台灣,分享他在日本所觀察到的100個有趣的「社區空間」,包括了老宅新生、自助洗衣店結合喫茶店、偏鄉廢棄小學改造社區據點,以及高架橋下的藝文空間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創意社區空間。
對伊東勝來說,「社區空間」的定義有二,分別是「以解決社會課題為目標」進行活動,以及「能提供人實際聚會」的場所。在社區中,居民每天與他人互動,產生各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議題,如在地照顧、防災、產業、居住問題等。而多樣化的社區空間,便是想解決社區所關注與面對的社會課題。而若要解決這些課題,一個能讓在地居民參與交流的實體空間不可或缺,於是「社區空間」便成了讓社區產生改變的場域,包含了建築形態與非建築型態如公園、綠地、廣場等開放式空間。
以Shibaura House為例,經營者伊東勝在重建原本老舊的廣告印刷辦公室時,即融入社區關懷的概念,將公司部分樓層開放為所有人可以自由使用的空間,並不定期舉辦社區活動及各樣展覽。此種複合的方式結合各種創意,讓空間經營得以永續,且能迸發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諸如地方創新、銜接地氣、社群合作等。在社會議題日益多元的現今,社區空間提供地方不同的養分,創造更深層的社會互動,並成為社會問題的重要解方。
The Laundry Lounge 不僅是洗衣店
2016年的日本熊本大地震,雖然造成許多人傷亡,但同時也凝聚了地方的向心力,創造出許多社區的新興空間。其中,自助洗衣店The laundry lounge便是如此。The Laundry Lounge為了打造可以讓人們頻繁討論與交流的社區空間,除了原有的自助洗衣室,更結合了咖啡廳、植栽店、設計商店和多功能使用的自由空間,使原本各自等待衣服洗好的居民,在這樣的社區空間中有了交流的可能,並強化社區意識。此外,在地的農產市集也常在The laundry lounge的戶外舉行,人們可以購買到在地的農作與特產,也使社區產業得以維持。
目前,這樣具有多功能的複合式洗衣店正在日本興起。如在東京都的Kissa Laundry,也是以自助洗衣為中心,並結合縫紉修補站、熨燙間、咖啡店,以及可供居民自由使用或租借舉辦活動的空間。這樣充滿社區交流可能的自助式洗衣店,的確打破我們過往的想像。社區空間雖然型態各異,但相同的,都是為了在街坊鄰里間創造更好的公共空間。這樣的創造,連結了在地的情感與認同,也一同邁向一個共生共好的社區生活。
社區空間在台灣
在台灣,政府及民間團體投入社區營造工作,策動民眾關注公共事務,以提升生活價值,至今已有20餘年。多年來政府也鼓勵民間以創意參與社區營造工作,進而帶動整體居住空間結構朝向多元發展的契機。例如台北市都市更新處的「老屋新用空間再生行動計畫」,讓老屋空間得以實現再生,使公、私有老舊建築或其室內空間進行合宜改造,作為公益使用空間,達到社區共享及共好目標。
老舊建築除了拆除重建更新以外,透過既有空間的改造與活動引入,增進社區共享及交流頻率,使在地團體與組織有更多合作機會,進一步凝聚街區再生之共識。18年來,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已表揚近200件整建維護與周邊環境改造的案例,類型和用途跳脫早期的公共設施、商業大樓或學校建築的改善,反而是有愈來愈多的咖啡店、餐廳、個人工作室、文化空間等,以活化老舊空間為社區服務,增進在地居民交流,成為凝聚社區意識發展的園地。
社區空間以解決某種社會課題為目標,圖為2017年獲得台北市老屋新生獎的新富町文 此外,以創造多元樣態及可能性為出發點,突破過去侷限於單一空間、議題、對象或專業,文化部也逐步規劃及提供各種策略,鼓勵民間企業參與社區工作,讓社區營造呈現多種面貌,不僅創造「產值」也創造「價值」。特別的是,利用活化的社區空間來舉辦綠色市集、食農教育、環保惜物、水電健檢、資訊課輔、職能訓練等活動,透過不同專長者一起腦力激盪,形成各種創意方案,提供社區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屬於大家的理髮廳
「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創辦人,同時也是新北市社區規畫師的吳俊毅,分享自己所參與的兩個社區空間改造的案例,其中一個是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福德里的「順雅理髮廳」,開業至今已近60年,店中的老師傅今年83歲,仍持續每天為客人理髮。而社區中許多中年人或是老年人,從小就在這間理髮廳理髮至今,也使得這裡成為許多在地人的共同記憶。2018年,福德里里長參與社區規劃師培力課程後,與老師傅溝通提供理髮廳的前面門廊作為社區空間,老師傅也欣然同意。於是里長便與社區中的阿伯阿姨們討論,從原本的建築物、門廊座椅到路面鋪平,再到隔壁的閒置荒地,如今都已被社區居民佈置妥善。
一位獨居阿嬤表示,只要無聊的時候就會來這個空間。「這說明改造後的理髮廳前面門廊,成為最在地的樂齡關懷據點。許多社區居民即使不理髮,也會來到這個空間閒話家常,自然地聯繫起大家的情感,也間接地讓社區知道長者的生活與健康狀況。」吳俊毅說。
而在空間改造的過程中,社區中有經驗的木工老師傅與年輕的木工工匠也浮出檯面,這也讓福德里里長期望未來能在社區成立木工班。吳俊毅表示,這就是社區空間的重要意義。不僅解決了社區所要面對的問題,在過程中所串連起來的新關係與資源,能使社區再激發出新點子,讓更多人共同來維護自己生活其中的社區。然而這一切的前提與關鍵,還是在於理髮廳的老師傅願意將私有空間分享出來,成為社區的公共空間。「我必須說這是很難得的事情,因為不是每個所有權人都會做同樣的選擇,但這也代表老師傅對社區是有情感的。」吳俊毅認為,透過這樣空間的分享,老師傅其實也得到幫助。「當我這個空間可以提供大家來維繫感情時,我的日常生活也會變得比較舒適,甚至可以與我理髮廳平常的一些活動相互結合。簡而言之,就是大家共好。」
在荒地啟用大灶 為社區加溫
另一個社區空間的案例是在新北市新店區的德安社區。由於歷史發展因素,社區仍保有傳統聚落濃厚的關係網絡。社區裡有一塊溪邊的空地,原本是早年社區媽媽們常聚集洗衣服的地方。但在生活方式改變後,溪邊洗衣服的功能消失,空地不再使用,反而成為堆置廢棄物的荒地。
吳俊毅進入社區後,開始與社區居民討論社區空間的改造。大家也決定將這塊堆滿廢棄物的荒地,透過自己的力量,還原成自己年幼記憶的地方。過程中運用附近廢棄民宅的磚頭和大灶,「我們將大灶重新啟用,在台灣的傳統文化中,『一口灶』意思就是一家人,一個家有生氣就是從『灶』、『廚房』、『火』開始。因此,大家決定為這口灶找一個大鼎來開火,象徵社區因為荒地的改造而加溫。」經過社區居民自動自發接二連三的接力後,原本堆置廢棄物的荒地,搖身一變成為居民可以休憩聊天、種植作物的好聚點,社區媽媽來到這裡,用大灶烹煮伙食給大家享用,社區的微型經濟逐漸被建構起來。
近期安坑輕軌即將開通,勢必對社區居民的生活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改變不一定要興建很多館舍,居民利用原有的社區空間,打造成自己希望的樣貌,並因應輕軌開通後可能帶來的社區產業。德安社區就是這樣的例子。」
在社區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能在居民充分溝通討論、產生共識,一同參與下,透過眾人之力解決。而社區空間,就是這樣一個交流意見、凝聚情感的所在,對居民而言,它就如同一個大家的客廳或餐桌,是一個讓社區變得有溫度的地方,並能在充分活用下回應社區中各種議題與公眾的使用需求。「唯有連結在地的知識與網絡,去做多元的發酵與發展,並呈現其公共性,這樣的『社區空間』才會真正對社區帶來連結與改變。」吳俊毅說。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