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如果長照社工及服務員臉上沒有笑容,那我們的長者也不會快樂。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主任張琇冠表示,社區長照應著重在人文服務,例如愚人之友的福氣村及長青活力站都是對外開放,只要長輩想要聊天,服務員就陪他聊天;長輩想要活動筋骨,服務員也會帶領一起做動作,甚至長者累了想要休息,服務員也會讓其睡得安穩,這就是全方位配合長者們的需求,為讓長者獲得身心靈的滿足與喜樂。

面對台灣人口急速老化,政府極力推動長照2.0計畫,希望社會資源能夠落實到各鄉鎮,特別是社區裡的居家服務尚不普遍,在照顧服務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如何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全程化照顧服務,建立社區與家屬共同照顧模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

生活就是復健

張琇冠強調,對於長者來說「生活就是復健」,社區照顧著重在發掘長者擁有的生活功能及潛在能力,回歸單純的生活樣貌雖是稀鬆平常,卻是照顧長者所應強調的人文思想。因此,每一個照顧者的「良善」笑容非常重要,也是超越人與人之間的「禮貌」關係,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種文化。

愚人之友基金會研發組趙素絹老師表示,1999年921大地震重創台灣中部各縣市,埔里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埔基」)肩負起重災區的醫療工作。當時年輕人忙於災後重建工作,社區老弱長者卻無人照顧,所以災後第二年醫院急診室陸續有人自殺,埔基因此決定由醫療走進社會關懷,便於2000年7月成立愚人之友基金會(以下簡稱「愚人之友」),投入社區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的長期照顧服務。18年來,愚人之友一步一腳印地跟著長照政策走來,以優質的「ABC社區整體照顧模式」(意指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級複合型服務中心及C級巷弄長照站)走入在地居民的生活,扶持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人。

「阮就是憨人,被我們服務過的就是阮ㄟ好朋友!」趙素絹說,當有朋友問「愚人」是什麼,她總是這樣回答,這也是該基金會命名的由來。就地緣來說,埔里與南投縣仁愛、信義鄉比鄰,幅員非常廣大,光是開車上山就要1、2小時,服務地點幾乎都是一般人不會去的地方;而為了服務山上的幾名弱勢個案,往往一趟路就會耗掉一整天,這就是「愚人」的服務精神。

趙素絹表示,社區長照機構具有多功能,包括居家服務、社區照顧等,前者為居家照顧、居家喘息及獨居老人關懷;後者則是文康車到各地區服務、邀請長輩們到日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的臨托服務及團體家屋等。愚人之友另設有個案管理組,不僅在埔里地區有服務據點,連在信義鄉也都有沐浴車服務。至於教育發展組則是專門輔導長青活力站及社區據點、家庭托顧及辦理教育訓練等。

其實家中長輩年紀大了不一定要送到機構安養,「在自己的社區接受家庭托顧就可以了」趙素絹說,所謂「家庭托顧」就是在自己的住家附近,由社區提供類似褓姆型態的照顧服務模式,這也是維繫家族感情的聚會場所。而提供服務的地點就是照顧服務員的住宅,讓失能長者接受照服員如同自己阿公阿媽一般地細心照顧,家屬就可以安心外出工作,讓長者及家屬都能在社區中獲得照顧與陪伴。

趙素絹補充,愚人之友的長照服務對象來源包含長照中心、社區轉介、至各地宣導活動時接觸的個案,以及長輩口耳相傳介紹而來。特別鼓勵健康的長輩來參加長青活力站所舉辦的活動,同時針對輕、中度的失智長者,愚人之友也設有日間照顧服務中心,方便讓長輩及身心障礙者臨時安置,至於重度失智的長輩則安置在「團體家屋」。此外,倘若長輩無法出門,愚人之友也有居家服務項目。累積多年照顧長者的經驗,愚人之友發現許多長輩是從長青活力站、日間照顧,最後來到團體家屋的,他們經歷不同階段的服務,在在印證了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透過整合性的醫療照顧系統,讓長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就能獲得良好的安養與照護。

愚人之友基金會建置完善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圖為日間照顧的長者接送服務。(照片來源:盧明正)

高齡者的社區生活新趨勢

當年紀慢慢變大,長者們何處可去呢?趙素絹表示,長者除了在家以外,若能踏出門與人互動,就能使生活變得活絡、生命更加精彩。她舉以長期服務健康長輩的「伯特利長青活力站」為例,長輩每週有5天來到這裡,可以植栽、歌唱,每年民俗節慶時也會一起包粽子、搓湯圓,大家可以在此自由展開才華與興趣。不僅如此,還可以測血壓、量脈搏、體適能檢測,確實做到預防保健的功效,讓長輩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天天來的地方。如果長輩生病身體不舒服,工作人員也會到家裡進行關懷訪視,協助串聯社區資源,讓需要者獲得即時的幫助。

高齡者的生活趨勢就是讓社區成為大自然教室,許多研究證實綠色療癒力可以延緩智力退化,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趙素絹表示,愚人之友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大智然菜園仔」就是以此為前提而發想的理念,這個生態農場是結合暨南大學USR方案,由大學生來農場指導長者認識生態環境及植栽有機香草,並提供身心障礙者日間作業服務,以及小朋友製作手香皂的材料來源,長者因此獲得成就感與滿足。如此的生態農場,不僅促進長者的健康服務,也讓小朋友、大學生、青農、社區民眾透過大自然生活體驗及園藝文創參與,達到長者、社區及大學三贏的目的。

埔里鎮街上經常可見坐著輪椅的長者。(照片來源:盧明正)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