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牧
因應高齡社會,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在2016年底,開始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簡稱長照2.0)。其運作模式為地方政府結合民間單位,培植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據點)、擴充複合型服務中心(B據點)、廣設巷弄長照站(C據點),期望建構以社區為基礎的整體照顧服務體系。
然而,根據聯合報系在2017年7月所做的民調,全國一般民眾對「長照2.0」相當陌生。有近半數的民眾沒聽過此計畫;近7成的民眾不清楚做為長照服務發動點的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簡稱照管中心);更有高達9成1的民眾對長照2.0的核心,也就是ABC模式感到陌生。
另外在民調中,實際上有長照需求的家庭,最常還是選擇請外籍看護照顧,佔整體的4成;其次有3成6由家人照顧;而使用長照服務者,則不到5%。
除了國人對於如何使用長照服務感到陌生,自長照2.0推動以來,政府衛政與社政單位的多頭馬車、縣市政府難以因地制宜發展自身的長照策略、A據點與縣市照管中心無法具體分工、經費撥付耗時等狀況也飽受社會批評。
因此衛福部自今年起,除了結合部內的社政跟衛政系統,正式在9月啟動長照司外;也調整與鬆綁長照2.0計畫中的部分規定,希望讓使用長照的長者、家庭照顧者、在社區設立ABC據點的民間單位,以及縣市政府照管中心能更願意且有效率地使用長照服務。
以社區為基礎的整體照顧服務體系
對於長照2.0的內涵與理念,衛福部長照司專門委員周道君表示:「長照不等同於醫療。醫療是當人們生病時,我們透過醫療的手段使他恢復,讓他回歸到生活的正軌;然而長照可以說是人們生活的型態與過程,舉凡醫療、照護、健康促進,甚至是食衣住行都是長照的一部分。」如何透過各式各樣的服務去滿足長者生活上的需要,並將這些服務更加有效且妥善地整合,就是政府在長照2.0上的重要課題。
這些各式各樣的服務,最適合推動的地點就是在社區。周道君說,社區就是長者最基本的生活範圍,因此長照2.0的推動,便是以社區和居家為範圍,以個案為導向的整合性照顧。而實際在社區中提供整合型照顧的,便是長照的ABC據點。
ABC據點的設立,代表著衛福部對長者健康狀況的劃分。周道君說:「我們將長者區分成兩塊。屬於失智、失能與重病末期的長者,我們會透過社區的B據點提供協助;而尚未進入到失智、失能,或屬於失智、失能前期的長者,我們會透過社區的C據點提供服務。」
這也可以明顯看出長照2.0的特色之一,便是服務對象的擴大。在過往長照1.0的規範中,主要是服務失能的長者;而2.0則是擴展到服務65歲以上失能長者、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者、失能身心障礙者,甚至是經專業評估認定需要協助的衰弱或獨居老人。
服務對象的擴大以及社區化,代表著服務的項目勢必有所增加。除了在長照1.0便有的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家庭照顧者喘息服務等8項服務項目外,長照2.0新增了如社區整體照顧、社區預防照顧、預防/延緩失能、居家醫療等9項創新服務。
然而,要如何申請成為社區B據點與C據點?而社區ABC據點彼此如何串聯與分工?另外在政府不斷以「滾動式修正」調整長照2.0的細部規定下,目前最新的政策又是如何?這些都是需要更深入探討的部分。
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個案管理與協調媒合
以目前長照2.0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主要是透過地方政府的照管中心、社區A級據點、B級據點與C據點的串聯。周道君指出,當有需要長照服務的長者或其家屬提出需求後,縣市政府照管中心的照管員就會針對個案做失能評估,並核定其失能等級。完成評估後,照管員便會交由社區的A據點,由A據點的個案管理師擬定長者的照顧計畫,再媒合社區中的B據點與C據點提供實際的服務。身為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的A級據點,扮演著個案管理與協調媒合的角色,目前全台共有459個。
而有資格申請A級據點者包括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衛生所、社會福利團體及長照服務機構等。如花蓮門諾壽豐分院便承接壽豐鄉A級據點,連結鄉內BC級長照據點,建構一條龍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然而A級據點過去最受人詬病之處,就是與縣市政府照管中心分工不明確。因此自2018年起,衛福部也對A級據點的定位做了一番調整,期望能與縣市照管中心具體分工。
周道君表示,自2018年起衛福部放寬A級據點的辦理資格,不再限制申請的單位必須同時辦理居家服務與日照服務;而是專責在個案管理,以及連結、協調與扶植B級跟C級據點,來滿足長者多元的照顧需求,其角色比較偏向照管中心的助手。
然而A級據點需擬定照顧服務計畫,以現有的教育訓練來說卻是明顯不足,這也使得計畫的妥善程度遭到不小的質疑。周道君也坦承,如何透過增加教育訓練,將A據點擬定照顧計畫的能力提高,是現階段須處理的問題。他表示,目前衛福部正在研擬A級據點的培訓及評鑑機制,供未來縣市政府辦理參考。
另外,部分社區的服務單位是以A+B的型態成立,也就是在做個案管理之外,同時也在提供第一線的服務。如此是否造成角色衝度以及大者恆大?對此,周道君表示這也是未來會解決的問題,也希望能加強照管中心派案到A據點、A據點派案到B據點的流程效能。
B級複合型服務中心:服務失智、失能與重病末期長者
當社區A級據點擬定照顧計畫後,便會派案至鄰里中的B、C級據點。因此B級據點,也就是「複合型服務中心」的角色,為社區中第一線的長照服務組織,所服務的對象是失智、失能與重病末期的長者。
周道君說,B級據點主要提供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居家護理、社區及居家復健,甚至是家庭照顧者的喘息服務。除此之外,B級據點也連結社區中的C級據點,提供支持與專業技術,使C級據點發揮照顧功能。
B級據點最受人矚目的,便是今年在數量上大幅增加。目前全台已有2700多個B級據點,甚至超越了C級據點的數量。這是因為衛福部在今年鬆綁B級據點的辦理門檻,以及不再強制地方政府依鄉鎮市區佈建ABC據點,而是可以較有彈性地依據區域資源的不同,做整體性的據點規劃。在限制鬆綁後,確實讓社區服務網絡更為綿密,提供民眾更多具近便性的長照服務。
C級巷弄長照站:服務健康與亞健康長者
C級據點則是社會大眾較為熟知的「巷弄長照站」,其角色與B級據點相同,都屬於社區中第一線的長照服務組織。但不同的是,C級據點所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健康、亞健康,或屬於失智、失能前期的長者。
周道君說,C級據點多屬於社區的基層組織,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發展協會、村里辦公室、老人服務中心都有資格來申請,提供每天至少6小時的長者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預防及延緩失能等服務。而若有餘力以及合乎資格,也可以與縣市政府簽約成為C+級據點,提供喘息服務。此種社區基層組織,目的是在提供長者健康端到失能端的延續性服務。其不僅著重在長者的預防及延緩失能,同時也讓長者就近獲得社會參與的機會。
目前全台巷弄長照站共有1,557個,雖然在數量上不及大幅增加的B級據點,但周道君認為在今年取消每周至少服務5天的規定,以及強調提供民眾健康到失能的延續性服務下,仍然會有越來越多的社區基層組織申請成為C級據點。例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彰化的8間教會,便在A級據點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協助下,於今年9月底成為社區C級巷弄長照站,也成為全國第一個整合醫療和教會資源的成功案例。
然而現今,C級巷弄長照站仍存在不少問題。若深入社區,往往可以看到在同樣一個空間中,既是C級據點,又是社區關懷據點,同時也是長青學苑。雖然三者是承接不同單位的計畫,但不僅做的工作有所重疊,連服務的長者有部分也是重複。針對這樣的現象,周道君表示未來在管理上,衛福部會去考慮是否做進一步的整合。
而對C級據點來說,最常碰到的困境恐怕便是政府經費撥付耗時,甚至自身時常需代墊業務費用,造成其業務難以推展。對此狀況,周道君坦承過去政府在付錢時,確實讓人感覺付得「不夠爽快」。然而他也強調在今年改為由縣市政府統籌辦理後,ABC服務據點不用再經由中央,而是直接由地方政府審查與核定,期望能大幅減少曠日廢時的撥款時間。
而社區的基層組織若想向政府申請成立C級據點或C+級據點,除了有辦法提供前述的服務項目,也需要注意一些人員及安全上的規範。周道君表示,在人力上,每個巷弄長照站需配置至少1名照服員,並且每服務8人應設置1名志工人力;而在活動空間上,每位長者應至少有3平方公尺以上的活動範圍;另外由於提供長者共餐,據點內應設有簡易廚房或備餐場地;其他像是訂定長者緊急事件處理流程、設置無障礙出口、廁所應有防滑措施、配置滅火器、在2樓以上者須有電梯等都是必要規範。
達到「以人為本」、「以社區為基礎」與「連續性照顧」
周道君表示,透過長照2.0的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衛福部希望國人在平均壽命延長的狀態下,健康餘命也能延長,並縮減臥床的時間。因此他也期待,地方政府的照管中心與社區的ABC據點,能真正達到「以人為本」、「以社區為基礎」以及「連續性照顧」。在「以人為本」上,照顧管理能融入以個人為中心的思維;計畫的擬定能關注在受照顧者與其照顧者的需求上;以及跨專業照顧團隊能提供「客製化」與「個人化」的套裝服務。
在「以社區為基礎」上,社區是長者熟悉的環境,也是生活的基礎。因此若社區的整體照顧體系夠強,便會對長者的身心靈有極大的助益,得以實現「在地老化」。在「連續性照顧」方面,社區整體照顧在方式上,能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機構式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在內容上,則有向前延伸的延緩預防失能,以及向後銜接的出院準備服務與居家醫療。這些加總起來,便可以建立「自助、互助、共助」的連續性照顧服務體系,讓長照能真正成為社區長者生活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胡善慧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