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牧

 

透過一支支有趣的科學影片,LIS線上教學平台在近年來迅速走紅。至今全台已有超過4,000名老師和家長使用,以及超過一萬名國中小生訂閱其Youtube頻道。

 

這個NPO團隊,是由一群未滿30歲的年輕人所組成。創辦人嚴天浩自幼生長在低社經背景的家庭,就讀的是大肚山上的偏鄉小學,直到國二才轉學到台北。過程中他深刻感受到教育資源的落差,也使他在就讀成功大學化學系時,決定去接免費課輔家教,協助學習落後的孩子。

 

家教能幫助到的孩子畢竟有限。嚴天浩在大三那年,看到國外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透過網路提供一系列免費教材時,他便決定也來製作免費的教學影片,期待透過線上教育的力量,解決台灣城鄉教育資源落差的困境。因此2013年時,嚴天浩便與陳儷文等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以learning is sharing(學習就是分享)的概念創立LIS團隊,並向學校申請數萬元的經費補助,開始錄製教學影片。

 

前進台東「孩子的書屋」 

懷抱著滿腔熱血,LIS團隊在第一年就錄製了將近百部的科學影片,然而在放到網路上後,點擊率卻相當低。嚴天浩跟陳儷文都很不解,偏鄉學童缺乏的不就是學習資源嗎?為什麼提供了免費的教材,學生卻不看?

 

團隊於是猜想,也許是偏鄉缺乏手機或電腦等硬體資源,所以學童才沒有機會看到影片。於是,陳儷文前往台東「孩子的書屋」擔任志工,想瞭解真正的原因。一到書屋,她發現事情並不是原本想像。「在書屋,由於大眾很常捐物資,孩子幾乎是人手一支手機。只是手機是拿來玩遊戲,而不是拿來看教學影片。」她也發現,孩子大多來自功能失衡的家庭,他們在學科上長期落後,聽到上課就想逃。

 

陳儷文回到台北後,LIS便「打掉重練」,重新製作一套能激起孩子學習動機的教學影片。「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認同LIS的理念,決定支持經費,讓他們在沒有後顧之憂下做出更好的教學影片,這也是LIS團隊拿到的第一筆贊助。他們以科學史做為課綱脈絡,每個月生產一支影片,並到書屋播給孩子看,依孩子的反應再做調整。漸漸地,影片的風格、節奏、對話、時間長短等逐漸抓到孩子的喜好。原本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孩子,後來都願意坐在螢幕前聚精會神地看影片。

LIS到台東「孩子的書屋」,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動機並培養能力。(圖片提供:LIS線上教學平台)

 

只是,擁有了學習動機,就能改變偏鄉孩子的未來嗎?在一切看似順利的背後,LIS發現偏鄉教育的問題不僅如此。

 

人工智慧幫不上忙的教學現場

LIS發現孩子看影片的時候會笑,但影片結束,動機就跟著停止,因此知道僅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不夠的,還需要後續的陪伴與引導,這只有現場的教學者與偏鄉在地老師才能做。陳儷文說:「這也是教學現場永遠不可能被人工智慧完全取代的重要原因。瞭解到這點後,我們開始設計課程與教材供老師使用。」2016年起,LIS開始設計線下延伸課程,當孩子對影片內容感興趣,線下課程便提供實際場域,帶孩子親自實驗。

 

同年,LIS與永齡教育基金會合作,將影片與教材導入全台6間希望小學分校。為了讓課輔老師瞭解教材的使用方式,LIS也進行師資培訓並依據教學回饋再做調整。如今已培訓超過60名的課輔老師,讓200多名偏鄉弱勢學童受益。至2017年為止,LIS已與25個弱勢課輔機構合作,服務超過2,700人次,範圍已達台灣11個縣市。

 

在幫助了台東的書屋和永齡希望小學的孩子後,LIS也期盼能進到「體制內」──透過學校第一線的老師,讓孩子產生學習動機與培養能力。陳儷文說:「在地的教師才有能力去改變更多的孩子。因此,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很多LIS的老師,而是必須做出一套好教材,讓在地老師願意使用。」然而這套包含線上影片與線下課程的教材,畢竟是一套全新的教學方式,因此一開始大部分的學校老師多持觀望態度。於是LIS除了將影片與教材放在平台,供老師免費使用外;也藉由舉辦研習講座讓老師瞭解教材理念、教學方式,以及背後的知識組成與脈絡。

 

經由這一兩年的推廣,已開始有不少學校老師主動使用教材,回饋大致分兩種,一是學生們開始有了學習動機,二是新教材能讓學生真正看到科學存在的價值並與生活連結,而不是只為了考試。不過LIS並不希望教材成為另一種版本的教科書,而是提供老師不一樣的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此外,一套教材儘管富含知識性、生活化和趣味性,卻難以做到「在地化」,要兼顧不同地區與文化的差異性,老師的現場教學就顯得格外重要。陳儷文笑著說:「有次在台東拿出護目鏡要教孩子做實驗時,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老師,我們要去炸寒單嗎?』這種反應在台北就不可能發生,這就是文化的差異。」只有透過在地老師們的轉化,才能使教材與學童、社區產生連結。

LIS讓學生真正看到科學存在的價值並與生活連結(圖片提供:LIS線上教學平台)

 

知識要讓孩子帶得走

除了與老師溝通,LIS也與學童的家長展開對話,期盼能更深入解決孩子在學習上的問題。多數認為偏鄉教育的困境,源於教師的高流動率和學生的家庭環境。然而陳儷文認為與其批判,更重要的是實際接觸,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與需求。「既然我們想解決的是偏鄉孩子在學習上動機薄弱與能力不足的問題,那所有與這環節相關的人們,包含偏鄉老師與學生家長,都應該要溝通,才可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面對未來,LIS有兩個願景。一是除了目前的自然科,未來在每一個科目都能產出一套培養動機跟能力的教材。如今LIS已經完成25套化學科目的影片與教案,物理系列也即將完成。陳儷文說:「我們希望孩子不管未來想從事什麼行業,在國高中的階段都可以為自己而學,也能發現有自己可以帶得走的知識。」另一個願景則是可以設計出一套因應台灣學習需求的跨領域在地創新教材,讓不同的知識集結,供在地的老師們使用。

 

縮減城鄉教育資源的落差,讓「學習」這件事成為公平,是LIS線上教育平台的創立初衷,如今,他們仍一步一腳印地持續向前,為了這個初衷不斷努力著。雖LIS從線上平台起頭,但同樣著重在地力量,透過與老師甚至家長的溝通合作,致力要給偏鄉孩子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以及不受侷限的夢想未來。

 

責任編輯:胡善慧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偏鄉兒童多元學習計劃|☛

☛|青少年社區關懷行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