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的老師在電腦裡 摸不到卻很溫暖〉提到,輔仁大學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承接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連結全台20多所夥伴大學與100多所偏鄉學校,透過大學生一對一遠距教學模式,陪伴偏鄉學童。本文將介紹另一種「社區型線上課輔」模式,不受教育部資格限定,得以納入更多有需要的孩子。
文/張以牧
若說教育部的「數位學伴計畫」是「學校型」,連結各大專院校的大學生;與中華電信合作的「伴你好讀社區課輔」便是「社區型」,將大學生與社區課輔班串聯起來。由於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有其資格限定,有些偏鄉學校無法申請,為了幫助這些學校的孩子,偏鄉教育關懷中心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與中華電信合作推動「伴你好讀社區課輔」計畫,號召輔大的學生,以一對一遠距教學模式帶領偏鄉社區的安親班或課輔班。呂慈涵觀察,偏鄉社區中仍有民間課輔班或安親班在幫助孩子。「這些民間單位雖然可以做到安親,但在課業輔導上仍相當吃力。因此我們便與這些單位合作,只要他們有電腦教室和管理機制,便由中華電信提供電腦,我們的大學生當學伴,一起與社區課輔班陪伴孩子。」
在中華電信伴你好讀的計畫中,呂慈涵便與社區的課輔班或教會合作,如花蓮玉里的天主堂、屏東楓林教會、台東泰源書屋、台東復基部落……等10多個據點打造社區型的線上課輔,不僅納入更多的偏鄉學童,也避免資源的重疊與浪費。
為了加深偏鄉學童的文化刺激與大小學伴間的交流,教育部與中華電信的線上課輔計畫都包含了實體的「相見歡」,安排偏鄉學童來到大都市為主與大學伴相見。「我們的相見歡其實比較像遊學,而不僅是出來玩。譬如說你要帶偏鄉的小學伴去台北美術館,是不是就要先備課,在相見歡前一次的線上教學時就先對美術館有個大概的介紹?那去了之後實際看到什麼?回來之後還能做什麼帶入到教材中?所以這樣的活動除了讓大小學伴有更深的交流,也是一種多元學習。」
另外在寒暑假,偏鄉教育關懷中心也會舉辦「冬夏日學堂」,透過1到3周不等的冬令營或夏令營,讓大學生進到偏鄉帶領孩童活動,瞭解當地真正的需求。
愛他 但不是要擁有他
然而,或許很多人還是會好奇,透過線上與線下一兩個學期的陪伴,真的能讓大學生與偏鄉學童建立關係,幫助到這群孩子嗎?對此,呂慈涵認為,大學伴雖然是形同師生、朋友,甚至是家人的關係,但終究不應該取代偏鄉老師與孩童原生家庭的角色。「可以愛他,但不要擁有他。除非你日後真的要去偏鄉,不然你在他的生命中終究就只是過客。關心孩子,是要讓他學會面對自己的生活,知道怎麼向前走,這是很重要的學習課題。」
因此在學期快結束時,線上課輔的大學伴都要先對小學伴說明,表示自己將在下學期因課業繁忙或畢業而離開,但學校一定會再找一樣好的大學伴來為小學伴上課。「當然,私底下大學生要與偏鄉學童聯絡我們是不禁止。就曾有小學伴要升學或是找工作要面試了,還會請教以前帶過他的大學伴。這樣的互相支持只要不過度,都是很美好的事。」
這些年下來,讓呂慈涵感動的故事很多,有許多大學生在參與線上課輔後,受到感動而在日後到偏鄉當教師;也有不少大學伴雖然留在都市,但也在各自的職業中,透過不同的方式幫助偏鄉。
其中讓呂慈涵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位小學伴如今也茁壯起來成為他人的幫助。她說,最初這個小學伴因繁星計畫而上了明星高中,但程度上與同學相較仍有落差,龐大的壓力使他開始生病。「我與他連絡上,提供他電腦,並請輔大研究生教他學科,陪伴他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子,如今這個孩子已經考上研究所了。他說他想回到家鄉,當監獄的教誨師。因為在他生長的部落,青少年太容易犯罪,最後就被下到監獄裡。」這位過去的小學伴也很感謝大學伴長期以來對他的幫助。「在網路課輔中,他感覺到被愛。這樣的愛使他自立後,想要回去幫助自己的部落,將自己過去獲得的愛,分享給社區中更多有需要的人。」這幾年已經有不少長大成人的小學伴,回到部落擔任社工、老師等,用自己的方式回饋,這是讓呂慈涵感到最開心的事。
如此看來,線上課輔可以說是雙贏的計畫。大學伴透過網路課輔,學習怎麼自我管理、學習如何教導與陪伴一個孩子,並將偏鄉放在他的心中;小學伴學習課業與品格,讓他擁有盼望與未來,並將所獲得的愛,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成為照亮偏鄉的螢火蟲
在深耕超過10年後,偏鄉教育關懷中心已連結26所夥伴大學投入線上課輔,協助105間偏鄉中小學、13個社區課輔班或安親班,但對於目前的成果,呂慈涵仍覺得遠遠不足。「全台有120多所大學,卻只有20多所大學投入協助;而在偏鄉,我們所幫助到的偏鄉學童也不到全台的1/10。」她認為在大學方面,許多學校雖然有心,但因為沒拿到政府或民間的經費而作罷;而在偏鄉,由於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的名額有限,能參與的偏鄉學校也是少數。
為了讓更多有需要的偏鄉學童得到幫助,偏鄉教育關懷中心以自籌經費的方式連結「公益夥伴大學」,在2017年已成功媒合4所大學,包括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服務南投草屯國中)、國立聯合大學(服務台中東明國小)、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服務高雄中崙國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服務高雄潮寮國中),共有46位孩童受惠。呂慈涵也呼籲許多尚未參與線上課輔計畫的大學,或是已參與卻想幫助更多偏鄉學校的大學,只要願意投入,她都會盡力協助籌措經費,讓更綿密的線上課輔網絡成為可能。
自去(2017)年起,偏鄉教育關懷中心開始推動「帶著你長大—袋鼠計畫」,結合輔大、線上課輔、偏鄉學校老師、社區志工、社區教育關懷站等,培訓在地師資,試圖從根源解決偏鄉師資缺乏的問題。呂慈涵表示,偏鄉教育最終仍要回到偏鄉深耕。她看到許多偏鄉老師賣力教學,但由於孩子的家庭功能不彰,第二天回到學校後又回到原點;而在社區,有許多教會或民間單位成立在地的教育關懷站,也有許多熱情的社區志工參與,但卻因志工的學科知識或專業技能較為欠缺,導致成效有待加強。
「我們最終都是過客,但若能讓輔大與偏鄉的老師培訓志工,並給他們合理的報酬,便可以讓他們更有能力與動力帶領孩子;也能讓教育關懷站自立茁壯,成為偏鄉社區的重要據點。」茁壯後的教育關懷站,不再侷限於偏鄉學童的課輔與陪伴,還能依偏鄉社區的需求,投入在長者教育、文化保存、生態保育等,具有相當多創造想像的空間。目前,花蓮玉里在地的教育關懷站已與偏鄉教育關懷中心合作,成為袋鼠計畫的第一個model。
呂慈涵感性地說:「螢火蟲雖然光芒微弱,但因為夠小,才能鑽到黑暗的角落,去看到痛苦。」她也期待社會上有更多的人們願意成為螢火蟲,一起來協助偏鄉的教育。
責任編輯:胡善慧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