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專題報導提到,青銀共創需要平台以增加彼此瞭解與互動的機會,「學校」無疑是一個重要媒介。學校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連結橋樑呢?其實包括社會設計平台、社會福利機構、社會企業等,都正殷殷地為著世代的共融及共榮而努力,讓青銀共創的舞台變得更加精彩,一起來看本篇報導。
基督教芥菜種會習藝所 青銀共創愛的米月餅
台灣第一個立案的社福機構「基督教芥菜種會」於花蓮北埔設立的「習藝所」,以社會企業經營模式,發展營地體驗教育活動、自然手作產品等營業項目,所得盈餘再投入芥菜種會的社會福利工作,讓社福服務得以永續發展,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為了陪伴家庭失能的少年,芥菜種會也在花蓮成立「少年之家」,並在習藝所設立烘焙廚房,藉由技職培訓及輔導,幫助邊緣弱勢的青少年學習技術職能,提升就業競爭力。一直以來,習藝所生產的自然手作產品,都以健康、友善土地為訴求,讓購買者品嘗純手工的滋味,吃得安心也健康。今年的中秋月餅除了原本健康及公益的訴求之外,更融入了「青銀共創」的特色,希望人們支持習藝所愛的服務,透過月餅的美味,擴散出愛的漣漪。
習藝所主任江宜錦說:「習藝所關注社區長者,為提升長者的社會參與,讓他們能在地老化、活躍老化,也有機會學到新技術,因此今年特別邀請社區長輩與少年之家的少年們一起來製作月餅。」參與的多數長輩本來就對烘焙很有興趣,也有製作經驗,所以希望借助長輩的豐富經歷,融合青少年的創意、想法及熱情,將他們聚集在一個空間中,自然地擦出共創的火花。以往長輩小規模自製,幾個小時下來才做50個月餅,但在習藝所裡,有大烤箱且人手多,豐碩成果讓他們格外有成就感。少年之家的少年則是學習力強,有些少年雖是初次接觸烘焙,但不論是桿皮或包餡都很快上手。
透過此次的青銀共製月餅活動,不但促成長者與少年這兩個世代之間的交流互動,也讓他們玩出信心及專注,尤其烘焙操作過程中需要多項事物執行與整合的能力,不但活化長者記憶,也考驗少年的問題解決能力,且在一起烘焙時,可以分享彼此的生活與心情,促進世代間對話、產生共同經驗之外,也一起攜手完成目標,與更多人共享這份愛的禮物。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系主任劉宜君表示,由於青銀共創在台灣才剛起步,民間與政府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然而相較起來,民間許多NPO團體已有一些成果。她建議媒體可多報導一些青銀共創的成功案例,或是以正面角度報導社會上青銀共創的嘗試,讓一般民眾認知到高齡者是整體社會前進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如此才能逐漸改變既有偏見。
社會設計平台5% Design Action 讓台灣有自己的高年級設計師
在國外,有84歲的時尚界老佛爺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與69歲的「婚紗女王」王薇薇(Vera Wang)等不少知名的「高年級設計師」,而台灣呢?
今年七月起,關注長照議題與活躍老化的社會設計平台5% Design Action展開「高年級設計師」活動,組成跨齡設計團隊為高齡族群設計衣服。活動來自一個簡單發想:「現今的長者可以穿比基尼、當球員,還可以機車環島,那為什麼不能當設計師呢?」經過討論,發覺較少人關注銀齡穿著,「衣」的市場缺口無疑是最大的,便決定以銀齡服裝做為設計主題。
「設計師透過與使用者互動的設計共創形式,能設計出更好的服務方案或產品,而『銀青共創』就是要解決設計師對長者不夠瞭解的問題。」5% Design Action高年級設計師專案經理洪新雅說。為了瞭解長者需求,設計團隊公開徵求享受生活、熱衷運動的時尚穿著達人,透過他們的意見,幫助團隊掌握銀齡需求的樣貌;在設計方面,也尋求過去在服裝產業有布料挑選、打版、服裝製作,甚至是品牌操作的長者參與團隊。應徵一週後,就收到40多封履歷,年齡大多在50到65歲之間。這群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長者,接受更多教育啟蒙,也愈加注重生活品質,對服裝的搭配及有自信的穿著,都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
「雖然當年設計師做的服裝已經不是流行趨勢,但是經驗仍舊有用。比如說他們瞭解女性50歲時的身形比例,肩膀該怎樣剪裁,肚子有肉的地方應如何遮蔽,以及適合的服裝材質等,這些都是長期累積的知識,不會因為科技或流行而有所變化。」洪新雅說,現今社會跨世代的溝通太少,以至於不論是對高齡者或是年輕人,都有既定的刻板印象。透過共同活動,可以發現彼此之間其實可以有很好的互動,進而產生更多創新的可能。
台灣相較於國外,長者退休後重回職場的比例極低,然而隨著整體人口老化,未來勞動力將會大幅減少。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系主任劉宜君認為,不僅台灣,世界各國都面臨高齡少子化的挑戰。由於青年勞動力減少,整體勞動市場便必須從銀齡人口「借用」,因此能創造收益的青銀共創自然成為各國努力的方向。除經濟考量外,劉宜君也認為青年與長者各有自己的優勢,透過彼此在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層面的交流合作,便有機會激發許多創意與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世代逐漸疏離的今日社會,青銀共創能成為跨世代的黏著劑,並建構出新的社會型態。
5% Design Action透過活動與倡議的方式結合銀齡設計與銀齡產業,這不僅是未來商機,也能因更多人參與而有創新的服務及市場開發模式。目前5% Design Action正與新北市衛生局合作打造一個位於新北市新板特區的銀齡創新設計中心,未來開幕之後,將成為一個推廣長者就業的人力資源媒合平台,讓更多銀齡夥伴得以順利重回職場、進入業界工作,而其他有意投入產業的企業或新創團隊,也可以在這裡找到合作機會。
青銀共創 打造高齡社會全新樣貌
「青銀共創」被視為因應高齡社會的解方之一,狹義是指在職場上,青年人與尋求事業第二春的退休長者共同工作,開創經濟產值;也可以是廣義地在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各個層面,青年人與長者一起交流合作,達到世代共融,促進社會共好。
作家「冒牌生」在〈台灣長輩們只求穩定,年輕人窮得只剩夢想?〉一文中提到:
年紀漸長,慢慢發現追夢固然可貴,但願意一肩扛起責任的人更難得。他們用一輩子時間,讓後輩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追夢,那更是值得尊敬和敬佩的。所以,當你有機會追夢,不要忘記是誰在背後默默的支持。
青銀共創,是世代間的彼此支持。以「理財、理善、理健康」的觀點,財團法人理周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寶山認為,在「理財」方面,青年所欠缺的就是經驗跟財力,銀髮族剛好可以補年輕人的不足,透過良好合作共同創造產品、締造產值;至於「理善」,正如《禮運大同篇》中所描述的「大同世界」──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洪寶山表示:「有些長者孤單獨居,而有些年輕人已經沒有長輩了,若能彼此照顧,如同親子或祖孫輩一般,共創一個這樣的環境,從善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很好的搭配。」而在「理健康」的部分,青銀共創能為雙方創造機會,在身體與心靈層面帶來活力與健康,特別對老年人來說,更是一種活躍老化的方式。
從另一方面來說,洪寶山特別強調青年人應時時保持對夢想的追求。在青銀共創當中,即使青年有長者的經驗提供與資金支持,卻不能因此滿足而失去向上突破的心志;在長者方面,也許容易侷限於自身想法與態度而作風保守,然而時代變遷快速,許多傳統觀念已不再適用,因此他建議長者應不斷接觸現代職場環境、吸收職場新知,並支持青年人的創新想法,在工作上力求擁有一致的願景與目標。
當然,高齡者本身是否願意重返職場,也是青銀共創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劉宜君呼籲更多銀髮族可以走出來,透過跟青年的交流與合作,不僅能活躍老化,也能建立社會連結,打造高齡社會的全新樣貌。
青銀共創的推動,一定不是單靠民間力量,政府公部門方面,劉宜君認為不需訂立相關法律規條,因立法不僅曠日廢時,且不會有太多實質幫助。最實際的方法,便是政府相關單位能多提供青銀共創的專案與計畫;或是藉由表揚、觀摩、標竿學習等方式,讓一般民眾知道政府對於跨世代合作的重視。
社會的共榮與共好,需要世代間的合作。不論是對銀齡或是青年,應破除刻板印象與年齡歧視,瞭解彼此差異、消弭代間隔閡,進而增進跨世代連結、促進代間互助,才能集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共同面對愈來愈多元複雜、快速變化的生活環境。這樣的轉變將有賴於社會各界共同構築代間互動平台,包括政府、民間團體、學校、社區……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推手,在各自的角色與所長上盡上一份心力,相信青銀共融、社會共榮的美好願景是可以期待的。
社區力傳播網編採團隊
記者/攝影|盧明正、張以牧、陳佳楓、胡善慧
編輯|胡善慧
影音|曾雅萍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