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記者/江佳霖

說到剩食,大家直覺聯想就是「廚餘」,其實那是對剩食定義的誤解,剩食可以理解成「剩下來卻還可以安全食用的食物」,既然是可以安全食用,為什麼要浪費呢?而且這牽扯的不僅是食物浪費的問題,如果剩食沒有進到餵豬或堆肥系統,直接進到焚化廠,還會造成溫室氣體過度排放,而加速全球暖化問題。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全球供應人類消費的糧食,每年估計浪費高達1/3。這些可以吃的食物有些根本還沒送上餐桌,就已經被丟棄。由此可見,剩食是一個非常需要關注的議題。在台中,就有一家正在默默解決剩食問題的餐廳。

剩食廚房與民間單位合作剩食體驗營,帶領小朋友學習把剩食變成好吃的食物(照片來源:華美社區剩食廚房)

剩食議題化為社區行動

華美社區剩食廚房坐落於台中市五權路一帶的小巷弄裡,它的外觀看起來是普通的民房,連接在集合式透天住宅之中,如果不是外頭掛著圓形小招牌,門口擺放著市集資訊的立牌,騎車經過可能會不小心錯過。這是一間很特別的餐廳,由一群立志要解決剩食問題、宣傳剩食議題的同好者所創辦,他們同時還要照顧社區,提倡共享的制度。這裡用餐沒有定價,都是以自由樂捐的方式支持餐廳,民眾可以自己決定今天這餐價值多少錢,或想用多少價錢來支持這樣的理念;又或者今天剛好荷包不足,店家還是非常歡迎你來用餐,吃完飯後幫忙整理環境,也是一種交換的方式。這樣的理念備受歡迎,因為食物浪費,源自於人們不交流,才導致需要食物的人餓著肚子,卻讓美食變廢棄物。

在剩食廚房用餐,感受到的不是壓力,反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民眾想要交流時,可以暢所欲言,若想要安靜吃飯,也可以選擇一個適當的角落,靜靜地享受佳餚。餐廳空間不大,每天晚上6:30開始無菜單料理,主廚葉凱維會依據經驗來準備餐點份量,若吃不夠,他可能會斟酌再上一些菜,如果有剩下來的菜餚,他自己也會認真把它們吃光光,葉凱維表示,要實踐不浪費的精神。

在剩食廚房也可以選擇一個適當的角落,靜靜地享受佳餚不受干擾(照片來源:江佳霖)

環境小巧簡約 落實「免廢」理念

一般民眾在用餐時間進入餐廳,跟大家稍微打聲招呼後,就可以自行到餐盤處拿環保木製餐具排隊取餐,菜色有點像阿嬤家的味道,通常會有5菜1湯,有時候甚至有附近配合的店家送來的美味甜點,如果不特別說,大家根本不會相信這些食物原本是會被丟掉的。

華美社區剩食廚房空間小小的,在這裡用餐就好像回到家吃飯,大家同桌而食、談天說笑,非常溫馨。餐廳布置簡約,簡單的木製陳列,可以看出創辦者對於環境議題的用心和態度,處處可見巧思。有一面牆壁專門寄放環保產品,如布衛生棉、康普茶……等,另一面櫃子上也有一些書籍,飯後還可以看看書,享受當下慢食時光。喜歡小而美、想嘗試簡單生活方式的人,到剩食廚房嚐嚐有家味的手藝,一定會愛上這裡。

坐落於台中華美社區的剩食廚房,也會結合其他社區活動發揮據點功能(照片來源:江佳霖)

在剩食廚房除了用餐外,還有一些社區活動,像是疫情前每週三晚上都和「微醺派對」(Green Life)合作推廣發酵飲和惜食釀造,用餐的同時,還可以享用美酒或康普茶,非常享受。「微醺派對」的分享者廖育儀,也是釀造講師,她非常熱情又有理念,常常都會問在坐者要不要再來一杯,重點是她的果釀很受歡迎。

每個月在剩食廚房也會舉辦華美二手惜物小小地攤市集,是斷捨離很棒的場所,常常可以在那邊挖到寶物。攤費非常便宜,有時候也會有攤友乾脆來個只送不賣區,跟上「免廢市集」的潮流。

剩食廚房每個月最後一週舉辦惜物市集,不僅實踐廢物再利用,也讓居民可以交流(照片來源:華美社區剩食廚房)

剩食廚房也與民間單位合作剩食體驗營,帶領小朋友學習把剩食變成好吃的食物。在社區中有一個教育珍惜食物的據點,把減廢理念化為實踐,是一件美好的事,希望社區民眾都可以支持這樣的理念,不只是「減廢」,甚至能達到「免廢、資源共享」的理想。

 

延伸閱讀:《減廢生活可以很藝術 轉廢再造喚起環保意識》 


社區記者:江佳霖

《莎粒的綠生活週記》版主,土生土長台中人,喜歡大自然,熱愛土地,立志讓地球每天綠一點、分享永續又好玩的生活方式,目前關注在「零廢棄生活實踐」、「友善環境空間報導」、「食農生活實作」等三大面向。有鑒於知道綠生活的人太少,實踐的人又更少,因此希望將家鄉台中綠生活大小事列入報導,跟更多人分享,進而促成環境友善行動。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社區食物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