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芳瑜

12月冬日暖陽露臉的上午,一群社區記者組成的採訪團隊現身在新北市蘆洲區仁義里里民活動中心,他們是《社區力點線面》「社區記者實作班」的學員,在資深公民記者林琨堯老師的帶領下,採訪紀錄基督教芥菜種會(以下簡稱芥菜種會)第三屆芥助網鄰舍節的「超人里長」活動。這群學員既非科班出身,也不是專業的主流媒體記者,究竟是什麼動機促使他們來參加培訓,而且親自體驗採訪社區活動?一場透過傳播關懷社區的力量正悄悄地生長著……。

仁義里里長何益銘表示,原先收到社區記者採訪邀約,還表示不好意思告訴里民們有一群記者要來,「怕我一講志工都不敢來了,好像被記者訪問會不好意思。」其實這也是社區記者團隊第一次實地採訪,每位記者手上拿著手機、筆記本,忐忑又謹慎地踏入活動現場,開始採訪初體驗。

社區記者在現場有模有樣的進行採訪(照片來源:崔芳瑜)

林琨堯老師向學員說明並給予指導,「等下進入會場後你們可以拍照,志工們幫里民量血壓時,請多拍幾張不同角度的照片,也可以問志工幾個問題。」社區記者與志工在採訪過程中也談到共好社區理念而產生共鳴。

「請問要怎樣借助里長跟里民的力量,讓里民想要做的事情更大?」社區記者義梅向芥菜種會社會資源處督導李美賢提問。「其實我們需要他們一顆關愛的心,當一個人釋出一個善念關懷對方,一定會被感受到,就像你們剛才跟著去量血壓,路上很多人會說他也要量,過程裡他也被關懷了,下次他就會想要來幫里長。鄰舍節就是希望去創造善循環。」現場志工與記者們紛紛點頭表示同意,並追問更多關於芥助網要傳達的想法和作法。

社區記者是第一線最佳觀察員

創造善循環、倡議社區互助共好的理念是芥菜種會芥助網鄰舍節的目的,而其自媒體《社區力點線面》(以下簡稱《社區力》)推動的「社區記者培力計畫」就是在培育傳播善的種子。芥菜種會傳播部主任胡善慧表示,課程不僅是做新聞採訪的教學,更是期望透過培育民眾成為社區記者,擁有看見社區議題的眼光,走在第一線,成為絕佳的社區觀察員,能影響居民參與公共事務。

成立已逾4年的《社區力》推動「社區記者培力計畫」與報導公民新聞10年的資深記者林琨堯合作,自2021年5月起陸續開辦「社區報導技巧入門班」、「社區新聞寫作保證班」,以及「社區記者實作班」,並同步與社區大學合作開設專案課程。被問及為什麼願意加入這個培力計畫,林琨堯表示,《社區力》開的課比較特殊,要到現場實作採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因為真的要去做,才會知道做一個社區記者採訪會遇到的問題。

資深公民記者林琨堯在採訪現場對社區記者進行指導(照片來源:崔芳瑜)

過往林琨堯與其他單位合作開設這類新聞編採課程,多以講授課程為主,鮮少有主辦單位會要求學員自己把報導稿寫完後再帶回課堂討論,也極少有課程會在教學後直接帶到現場做採訪還現場寫稿,「上再多課沒有真正採訪,真的去試著寫出一篇報導,上再多課都沒用」、「會把採訪留到課後去做,比如說我到學校去幫老師和小朋友做採訪訓練,幾乎都是教,實踐的比較少。」

突破疫情障礙遍撒傳播種子

面對5月中忽然爆發疫情,對於實作課程是一大挑戰,停擺好像是唯一的選擇,但《社區力》主編吳素華說:「不能進社區實作,那我們就先來磨刀,轉線上教學把人先聚集在一起學習,刀磨好了總有派上用場的一天。」林琨堯也表示,疫情爆發期間,透過網路招募學員、課程教學也透過網路,所以學員可以跨越地域學習,這也符合《社區力》要遍撒傳播種子的決心。

就算手寫也要把對社區的第一手觀察寫下來(照片來源:吳素華)

《社區力》在看似最難舉辦活動的幾個月,克服地理限制,以線上模式推動了5場的社區記者採訪寫作相關課程。吳素華表示,疫情趨緩了,是該把握機會前進社區,因為社區就是記者們的最佳實習場。「這班結合芥菜種會主辦的芥助網鄰舍節活動進入社區,里長配合度很高,可以讓這些新手們安心發揮,我們還要求現場寫稿,比照一般專業記者的採訪規格。」

《社區力》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投入社區工作,希望透過培力社區記者影響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建立在地支持網絡。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但是尋找理念相同志同道合的夥伴,建立合作關係就可以走得遠,所以2022年將廣為與社區大學合作實體課程,也希望能持續線上課程的跨域招生,雙線並行,朝在台灣的每個社區遍撒傳播種子這個理想前進。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