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歐勳洋行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減廢生活可以很藝術 轉廢再造喚起環保意識 

社區記者/江佳霖

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再創新高,全國合計986.9萬噸,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22.2公斤廚餘與417公斤的垃圾。我們的環境充斥著這麼多垃圾,很多人都在煩惱垃圾如何回收,要如何處理這些大量的垃圾,如果能換個角度思考,與其製造垃圾,再想辦法回收垃圾;不如真正意識到使用習慣的問題,從生活減廢開始做起。

在台中潭子區的社區巷弄內有一間「歐勳洋行-創藝耍廢室」,乍看之下還不是很清楚它在社區中經營什麼,進入這個空間後,意外發現充滿海洋的藝術創作令人驚艷。原來它是一個創作空間,特別的是利用海洋廢棄物來創作。歐勳洋行-創藝耍廢室負責人歐勳,本名林雯君,「歐勳」就是海洋的英文諧音,可以看出她對海洋的熱愛。因為太愛海洋,歐勳懷抱著夢想離開職場,回到台中潭子老家,著手改造老家閒置多年的老屋,開啟了海廢藝術的新生命。

本名林雯君的歐勳,將台中潭子老家閒置的老屋再造,賦予它開啟海廢藝術的新生命(照片來源:江佳霖)

歐勳以「減廢」的理念進行轉廢再造藝術品的教學,也因為她熱愛海洋、藝術創作、關心海廢等環境議題,所以企圖把湛藍的海洋氣息融合藝術創作,來宣傳減廢的精神,將此理念傳遞給更多人知道。除了海廢,她也強調用生活廢棄物創作,從日常生活中就開始減廢,不必等垃圾流到海裡去了才花力氣去撿回來。

目前歐勳受邀到豐原高中教導學生藝術創作,希望藉由藝術陶冶學生們的身心,讓有些對於正規課程失去熱忱的學生,可以再次重拾自信。課程中,她雖然沒有特地強調自己的減廢理念,但是在不知不覺中,減廢教育早已融入她的生活實踐當中。她帶入教室的創作媒材,很多都是來自廢棄材料,例如:使用裝潢廢棄木板創作鑰匙盒、用海邊撿來的海玻璃打造精美拼貼畫作、利用羊毛氈和學生自備的貓毛製作漂亮的杯蓋等。

歐勳將海廢觀念融入課程中,在澎湖開辦的海洋風空氣鳳梨擺飾課程(照片來源:Jolly365)

歐勳表示,自己在加拿大的時候,看到社區有個很棒的藝術中心,那裡的藝術創作氛圍相當濃厚,大家都會借用藝術中心場地、道具來自由創作,無拘無束的氛圍下,每個人都是最獨一無二的藝術創作家,這個經驗讓自由創作的種子從此埋在她的心中。

將藝術創作結合減廢,歐勳認為,資源回收不該只是理念的倡導,而是應該從自身「減廢」行動開始做起,意識及實作層面是很大的轉變開始。她笑笑的說:「現在我的朋友來到店裡,都會和我一起進行減廢生活,代表大家意識層面都知道這是一件對的、而且值得堅守的行動,例如:自備餐具買外帶食物、自備容器盛裝飲料等等。」

歐勳希望透過豐原高中的藝術教學作為減廢宣導的開端,拋磚引玉,雖然無法立即達成大家都是環保尖兵的效果,但是潛移默化當中,學生們會思考物品除了丟垃圾車,還可以怎麼用?像是學生搜集家中寵物貓的毛,用於羊毛氈創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歐勳洋行-創藝耍廢室」以海洋廢棄物的媒材進行藝術創作課程(照片來源:歐勳)

減廢推廣的未來路漫漫長,但歐勳並不氣餒,她相信「轉廢藝術」是一件對的事,不僅對環境好,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期許未來路上認識更多志同道合愛護環境的朋友,一起推廣「減廢」理念到人們的心中、進入社區中,從行動著手。

 

延伸閱讀:他的舊愛你的新歡 追求物盡其用之零廢社區


社區記者:江佳霖

《莎粒的綠生活週記》版主,土生土長台中人,喜歡大自然,熱愛土地,立志讓地球每天綠一點、分享永續又好玩的生活方式,目前關注在「零廢棄生活實踐」、「友善環境空間報導」、「食農生活實作」等三大面向。有鑒於知道綠生活的人太少,實踐的人又更少,因此希望將家鄉台中綠生活大小事列入報導,跟更多人分享,進而促成環境友善行動。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Share

標籤: 海廢環保環境保護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