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記者/林慧雯

這是一個奇妙的社區,雖然它鄰近民生社區,卻與民生社區截然不同,它沒有民生社區的特色小店林立與繁華,有的只是很有味道的陳舊感,以及依山傍水離天空很近的即視感;而最著名的就是民權東路6段上的水族街,琳琅滿目的水族用品與街上的喧嘩,卻在一個轉角後,與安靜的撫遠街彷彿隔開二個時空,也很難想像這邊過一條民權大橋後,就是擁有超多嶄新商辦大樓的內湖。

社區裡隨處可見衝突之美

特別提起撫遠街,主要是因為此地最近被指定為「整維示範計畫」的示範點—「撫遠街整宅」。它的地理位置在松山機場附近,因為有限高的問題,沒有高樓和商家阻擋視線,可以看到遠遠的山景,感覺天空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旁邊就是水門,走出去就是河濱,是運動休閒的好去處,這裡有的只是尋常住家與一些便利商店、幾家小吃店,也因為沒有過多的商業感,所以像是個被遺忘的角落,然而,對在地居民而言,卻是個生活的好地方。

社區建築特色是日字型環繞的走廊,沒有隔棟問題,只要同一層的住戶,不用上下樓梯,繞一圈都可以到達(照片來源:都市再生學苑撫遠街小組)

整維示範計劃引進來自台北市培育社區規劃師人才的「都市再生學苑」學員在地實習,以外來人的視角,觀察到「衝突美」是在地特色。此處平常是寧靜的,但有時會穿插飛機飛過的噪音,根據生活在這裡30年以上的居民表示,早已經習慣飛機聲,沒有這聲音可能還睡不著呢!

另外的衝突之美是社區外觀隱密,外來人可能會找不到入口,而且一進入雖是陰暗的走廊,轉彎後卻見陽光照耀,超大又明亮的開放式中庭,入口處放了幾把椅子,看似私人占用,其實是好心鄰居要讓行動不便的老人歇息用,真是人情味十足的老社區,這在台北已不多見。

這裡的建築特色是日字型的走廊,同一層住戶,繞一圈都可以到達,沒有隔棟要上下樓梯的問題,所以很多老人家都會聚集在家門口和鄰居聊天,也可藉此機會每天繞個幾圈當作運動。室內空間不到15坪,所以家門口就是延伸出去的起居室與公共空間,而家家戶戶都會貼心的在門口放幾把椅子,等著「厝邊隔壁」來坐坐、聊聊天。

家門口就是延伸出去的起居室與公共空間,很多老人家都會聚集在家門口和鄰居聊天(照片來源:都市再生學苑撫遠街小組 )

透過活動擾動居民激發參與感

「都市再生學苑」在這裡辦一系列社區關懷活動──「植想有個家」自助DIY,利用植物和社區交朋友,目的也是透過和居民們聊天,進而了解他們的想法。學員們發現這社區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像是有些很愛種植物的綠手指們,因為室內空間不夠,所以只能把植物掛在家門口陽台走廊,有的掛得井然有序,也有些掛得很有藝術感,但反對的人會批評這是造成空間雜亂,走道無法行走,或留下不養的植物,製造一堆垃圾無法處理。

如果社區中喜歡植物的居民比例較高,也許可以辦一些植物交換的活動來吸引互動,比如社區中有很會種蘭花、種多肉植物的人,如果可以跟其他人交換植物,或教大家如何養護植物,也會是引動社區交流的方式。

這裡還有一個較大的問題,廣大的中庭雜亂的停滿了機車與腳踏車,其中也有不少的廢棄車輛造成髒亂的意象,問過老鄰居,他們表示也不清楚這些都是住戶還是外來的車輛?有的人沒有車位,有的人則占了7至8個車位。多年來也一直沒有成立管委會,不知道可以從何改善,每次大家一起開住戶大會,也都各有各的意見,無法達成共識。

廣大的中庭雜亂的停滿了機車與腳踏車,其中也有不少的廢棄車輛造成髒亂意象( 照片來源:林輝順 )

這邊的住戶屬於經濟弱勢族群,近年多了很多租客,因為是外來者也不是那麼關心社區環境,即使是居住多年的老鄰居,也不太認識這些租戶,所以想管也管不了,就因為不知從何管起,乾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生活也還過得去。這也就是一般社區的日常,有些事充滿無力感。學員們想辦場清理與修理腳踏車活動,可能無法改變現狀,但也許能激起居民一起整理中庭的想法。

這社區還是有一些有趣的事,像是貓咪都還滿健康乾淨。原來這邊的居民對於養貓這件事大家滿有心的,有些人門口會放一個碗,原本很好奇是做什麼用?問了老鄰居才知道,有些鄰居有養貓,但因為工作忙沒時間照顧,所以貓保姆也會幫忙照看這些貓咪,據貓保姆表示,她放6個餵貓點,通常下午來,而且一天一次。問她這些流浪貓有名字嗎? 她說:「我會私下給牠們取名字,例如有隻叫「橘橘」,因為是橘色的。」她很喜歡這份工作,同時也感受到鄰居們的友善。

經過這些觀察和描述,大家對「撫遠街」好奇嗎?下次經過也許可以到裡面跟在地老鄰居們聊天問安,或尋找植物與貓的蹤跡,也或是看看建築特色與他們生活的樣貌,這些都會是你對台北的另一種印象。

 


社區記者:林慧雯

接台北市都更處社區營造培力計畫與OPG計畫的案子,因而接觸到滿多社區, 也想為社區做一些事,覺得寫報導是一個方式,讓社區可以被看見,讓大家可以知道很多優質的社區,值得去探索;或反觀自己居住的社區,也許在此地生活久了並不知道它的美好,透過第三者的視角,才會發現美好而更加喜愛自己的社區。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