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自從5月中旬台灣疫情升溫以來,在新聞媒體、網路社群等傳播管道中,除了不斷收到各種疫情數據與防疫政策等資訊,也不時看到各種關於「防疫破口」的報導或見聞交流,有人隱瞞或謊報自己染疫後的活動足跡、有人為了搶購食物或日用品而在各種商場群聚、有人外出時未將口罩戴好、有人嫌麻煩而不願配合實聯制、有人仍然四處找朋友喝酒打牌,更有人在疫情中依然返鄉探親,而釀成家庭群聚傳染。這些現象,與過去一年來政府多次自豪表示的「超前部署」,好似發生在不同時空。

按理說,經過一年多的報導,「新冠肺炎」在國內早已無人不知,而疫情升溫再加上全國三級警戒,政府與媒體不斷強力宣導,許多人也透過網路社群積極轉傳相關資訊,更讓疫情造成的危害屢屢成為熱門話題,為什麼還會出現這些防疫破口?其實,不外乎以下兩大原因。

對疫情相關資訊認識不足或有誤,包括:病毒傳染途徑、感染症狀與健康風險、居家日常防疫措施、當家人或自身疑似染疫時如何對待處置等;或因資訊大量而紛繁,導致許多人對疫情相關資訊的接收與理解確實不足。

政府能夠有效指揮應變防疫破口的人力物力終究有限(照片來源:吳素華)

另外,對於自身與身邊親友的染疫風險心存僥倖,認為「疫情離我還很遠」、「沒那麼倒楣、沒那麼容易感染」,因而輕忽疫情相關資訊、無法落實已知的防疫措施,甚至有人因黨派立場不同,而對日常防疫措施心存抗拒。

再往前追溯,人們之所以會因為「認識不足」與「心存僥倖」,兩大原因在生活中交織,導致在居住的社區內形成各種防疫破口,無非是來自於普遍長期處於「原子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society)之狀態。由於平時慣於各過各的生活,在各自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需求或困境,皆以「獨力、獨用、獨責、獨擔、獨受」的態度和作法來應對處置。

在這樣的原子化狀態下,社區居民們幾乎不曾聚集民主討論「如何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或公共需求」。即便居住在同一個社區,彼此的交流互動往往也僅止於見面寒暄,因而也就無從揣想自身行為可能造成他人的影響。當疫情來襲時,平時習以為常的「不知道自己的個人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就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各種防疫破口。

原子化的生活狀態,人們以「獨力、獨用、獨責、獨擔、獨受」的心態,難以團結面對防疫破口(照片來源:unsplash)

另一方面,也由於人民長期處於原子化狀態,當疫情不斷升溫,只能將防堵防疫破口的希望寄託於政府。然而,當病毒進入社區且開始造成社區感染後,各種防疫破口的增長速度更甚於病毒變種速度,但政府能夠有效指揮應變的人力物力終究有限,遠遠追趕不上破口的增長,也無力將各種防疫新措施立即貫徹落實到每一社區每家每戶,如此一來,等到政府的防疫決策單位察覺到新的防疫破口並作出反應,必然為時已晚、難以防堵。

「防疫破口」的樣貌變化多端,但根源總不脫「原子化」。如何杜絕防疫破口繼續「變種增殖」?治本之道,在於重建另一種截然不同於原子化的人與人關係,也就是「社區民主自治共同體」。

 

此篇文章由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授權,經本站編輯後刊登。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由一群雲林積極公民組成,希望在雲林推動謂之為台灣民主治理新趨勢的參與式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