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懿德(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副秘書長)

新冠疫情時代,人們走入一個難以預知的未來,各種生活資源的連結都可能一一解構,然後重新再建構。生病時拿健保卡往醫院跑是一般人的習慣,但現在必須調整,如何做好自我照顧並學習適當的自我醫療(self-medication),特別是在人際溝通方式以網際網路為主的情況下,建立民眾基本的認知非常重要。

近年因台灣長照政策積極推動與發展,長輩們有空閒就會往社區照顧據點或就近的樂齡教室參與活動成為常態,但服務單位現在也都需要調適,如何轉換既有的服務模式,在無法繼續日常的聚會時,一樣能達到社區關懷、守望相助與敦親睦鄰的效果就更重要,也回歸社區長照應有的本質。

官僚迴圈扭曲了照顧的本質

我們在嘉義市的草地尾社區,這段時間一直在思考如何善用人才的在地性,打造「社區共照」聚落的可能性,也因為疫情的關係,讓我們得以在忙碌於繁鎖的長照行政中,稍微靜下心來想想,目前的制度到底有多少彈性,能轉換當前逐漸定型化的社區照顧模式?

舉例來說,社區照顧一里一據點立意雖然良善,但以人口密集的都會區來說,是非常不足的,但目前也沒有更多元的鼓勵性措施,作為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劃;此外,像居家式長照機構讓照顧服務到家,它支援了生活也陪伴生命,撫慰了許多受照顧者的身心靈,但卻有相對不合時宜的法規與繁瑣的行政事務,為應付這些事務,專業人員在服務過程中,必須面對許多非典型勞動,扭曲了社區照顧服務的原意和本質,這樣政府又如何能引導整個社會,走向人人照顧人人,而人人有人照顧的社區共照願景?

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與樂善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將課程外推至嘉義市鎮天宮的廟埕,增進據點與廟口長輩融合式的社會參與(照片來源:樂善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

我常稱它為「官僚體系擴大的迴圈」,結果當然是資源分配繼續不均,而整個社區共照的想像就必然相對不足。我在跟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討論的時候,她跟我說:「共照?這事情過去我想都不敢想,因為無從著手。」我們看到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所崇尚的績效經濟(Economic Performance),正在扭曲照顧本質形成社會事實(social reality)」。

有服務卻看不見,因為主管機關只看評鑑資料;有服務卻做不到,因為科層制度是社區工作者的行為枷鎖,這些現象都繼續存在著。然而,在社區裡服務的我們,要如何一起搭建共照網絡,讓社區照顧實務不再被體制分割與束縛,繼而在社區生活中關心彼此與連攜彼此呢?想想當前大家最關心的新冠疫情,每個人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家裡,這個網絡可以連攜出什麼事情來幫助整個社區,做好彼此的照顧與防疫呢?台灣社會真正需要的是,社區中建立專業組織與民眾間的合作機制,自成一個在地人才匯聚,且資源能共享的社區共照聚落,朋友能信之而老者方能安之。

草地尾社區共照資源 各自獨立又互相支持

從今年初開始,我們開始嘗試各種跨領域的在地連結,無論是作為邀請者或參與者,都以建立草地尾社區共照聚落為目標,以提升公共意識及公民審議概念為目的。過程大致會有五個重要的步驟:第一步要建立不同群體間的信賴關係,第二步需搭起實質合作的事務性平台,第三步須形塑常態性的組織溝通管道,第四步要構築具社區認同的群眾文化,第五步使社區共生事務的認知常民化。讓不同社區群體與專業組織之間都能在草地尾社區一起發展,各自雖獨立運作又能創造社區共照的週延性,彼此不互斥而能相互支持。

朝向目標努力僅進入第5個月,也許整個過程還不夠成熟,如果把草地尾社區正式進行的社區共照聚落事務,當作是一場社會實驗來看,倒是非常有趣。從建立不同群體間的信賴關係開始,先將我們在地的樂善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及其社區共享空間當群體間交流的基地,而合作社附設樂善居家式長照機構,則作為社區照顧最前線的服務單位,為有長照需求者及其家庭,提供可近性高的專業服務與諮詢管道。

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與衛生所和博愛社區大學合辦長者課程(照片來源:樂善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

一同發起樂善合作社的成員,包括在宅醫療醫師、社區居護所與家托的護理師、社區長照單位社工師與照顧服務員,並能協同社區中醫診所提供跨職類的連攜服務,其實樂善合作社的創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連結專業,形成共照聚落的重要過程。然而,社區共照聚落只有專業照顧團隊還不夠完整,在草地尾社區的範圍中,有多位里長及社區發展協會也願意一同協助,作為照顧需求者的訊息傳送者,主動溝通與媒合社區照顧服務。

此外,再透過我們長期經營的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投入社區護理專業,開辦共照聚落的第一個社區照顧據點,執行基本的健康管理與知能教育,應用相關資源,將部份課程外推至嘉義市鎮天宮的廟埕,增進據點與廟口長輩融合式的社會參與,解決一里一據點的框架和民眾參與度受限的困境,甚至部份課程讓有教學能力的長輩一起來參與授課,推動社區人才樂齡活化不老化的運動。

與宮廟合作的同時,衛生所及社區大學提供計畫資源,讓彼此共同規劃課程,並與草地尾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規劃社區走踏行程,歡迎非本地人走進草地尾社區,不只能看到社區共照聚落,更能看到特殊的歷史人文樣貌,在地民眾也能透過參與度來提高團體認同感。

共生社區是社會實驗也是社會設計

我們冀望藉由社區內外部資源的滋養,達到社區增能的效益。若每個組織都能將自己要完成的事,轉換成社區一起合作來完成,那就是一個建立信賴關係,與搭建事務性平台的實質過程,進而能產生社區常態性的溝通管道,而逐步構築具社區認同之群眾文化。如果真能這樣發展,達到社區共照事務認知的常民化目標也就不遠了。若社區資源能作為共生的基礎,讓照顧在地化及促進社區增能,更能創造社區共照的柔實力。

福民社區與樂善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誇單位合作,讓社工進入實習(照片來源:樂善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

最後,我認為共照聚落的實踐是一場社會實驗,讓社區照顧模式因應時代需求有不同的可能,特別是進入新冠疫情後的時代,更需要社區全體一起合作和努力,才能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居的環境。這場社會實驗,更是為了檢視當前多軌平行,且滯礙未符合實際制度下,所生產的設計。從社區共照的目的產生共生,因為共生而慢慢帶引出貼近在地的社會設計,我們才剛開始實驗,也啟動一種社區照顧在地化的可能性,更期待台灣未來能在更多地方,發展出更完善的社區共照聚落,讓人放心回到社區,安心在宅照顧。

110年5月 嘉義市草地尾社區共照聚落參與者及其功能
單位 功能 參與者
樂善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 居家式長照機構 護理師、社工師、照顧服務員
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 社區照顧據點 護理師、社工師
順安診所 西醫診療 醫師
立仁診所 中醫診療 醫師
新願居護所 居家護理 護理師
優好家托 家庭托顧 護理師
東區衛生所 社區防預與公共衛生 護理師
芳草里、新開里 照顧需求者媒合 里長
草地尾社區發展協會 歷史文化與社區走踏 理事長、總幹事、協會人員
嘉邑鎮天宮 社區人文與空間應用 董事長
博愛社區大學 教學資源 主任
茶敘社區共享空間 照顧者喘息空間 負責人

 


▸▸捐款支持▸▸

☛|社區記者培力計劃|☛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劉 懿德

劉 懿德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副秘書長、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兼任講師。主張以公共衛生的社區視野實踐社區醫療,兼具醫療的公共性意義,繼以做到社區共生與永續發展。長期關注台灣在宅醫療的脈動,並投入相關實務與研究領域,搭建專業的團隊關係專業,用心走入社區,幫民眾安心在社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