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定睿

糧食問題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英國有一家超級市場便開始販售即期食品,消費者對於保存期限也開始注意,這些食物是不是過了這時間就馬上腐敗?或者不堪食用了呢?對於某部分人來說,與其關心即期食物的保存期限,這一群人關心的是:「食物到底去哪了?」他們趁著超市打烊時段,到超市後巷的大型垃圾桶翻翻找找,你會發現一大堆包裝完好的食物,足以餵飽許多人,而這群人的行為就稱為dumpster diving(也有譯作「垃圾箱潛水」、「垃圾搜尋」、「垃圾箱尋寶」……等多種中文翻譯。dumpster diving其實是一個行動,dumpster是一種大型的垃圾箱,類似我國的垃圾子母車,容量動輒超過一千公升以上,所以在國外常用在醫療機構垃圾場、裝載社區垃圾、大型超級市場等裝載巨量的垃圾;國外有一部人喜觀在這些大型的垃圾桶中翻找可用或堪用的食物、雜物等,由於這些大型垃圾箱體積龐大,當這些翻找垃圾資的人翻進垃圾箱時的動作,非常類似潛水人在翻進水裡時的動作,所次得此叫法。)

有一個組織稱為「Food Not Bombs」(食物不是炸彈),由英國劍橋與美國波士頓及麻塞諸塞省的數名年輕人組成,這活動原本只是個為行動者Brian Fieganbaulm因為試圖闖入核電廠抗議後逮捕,需要籌款法律費用,經過多次抗議與行動後,逐漸形成的市集,也帶動了其他人加入這個社群,目前全世界有超過60個國家正在支持及推行這個創舉,而協助Brian Fieganbaulm也成了組織Food Not Bombs名稱的發想創意來源。

圖: elias_noessing@pixabay,CC0 Creative Commons

現代社會鼓吹物質欲望、推崇消費文化,這群人開始崇尚freegan的生活,freegan一詞可分解成free(免費)及vegan(純素食)兩字,意思是指降低物質欲望,脫離金錢消費制約,並且執行素食的飲食選擇,降低環境衝擊、讓土地能夠永續發展,以減少碳足跡與碳排放為目標。就如同出版《一整年不用錢》一書的Mark Boyle,降低物質欲望以後,捨棄了消費文化。參與Food Not Bombs的人與一般的遊民不同,他們刻意選擇停止消費,企圖讓生活回歸簡樸。

台灣糧食自給率近十年維持在30%左右,工業化與全球化農業推展下,許多糧食作物改用進口,而在世界工廠的運作下,糧食浪費的問題更應該受到重視,我們是不是忽略了食物真正的價值。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糧食生產過程就已有一部分的廢置,因為形狀色澤重量等不符合美觀,那些「格外品」就消失在運送的路上,進到零售市場只剩部份可上架,等到過了「保存期限」又是一批廢棄食品,一來一往造成的糧食耗損相當可觀。目前,有許多人開始推崇減少碳足跡,意指減少輸送過程,而dumpster diving的理念就是奠基在改變大家對於食物的成見,基本上只要不是變質,都是可以食用的。對於近年來台灣大力推動的食物銀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減少浪費食物的環節上作出努力,首先減少食物被浪費,回收或處理可食用糧食,再來就是將可食用糧食重分配到有需要食物的人手上,食物銀行就是在這一條食物鏈上找到其位置,從而對於弱勢底層的人們作出貢獻。

也許某一天我們都能夠重新審視生活,多想一分鐘,你其實可以減少浪費。

封面圖片: TeroVesalainen@pixabay,CC0 Creative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