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記得小時候爸爸常說,遇到挫折時就往天空看,天空那麼大一定會包容妳的;媽媽也說,柔美的月光下會讓人心情愉悅,所以每當我想家、想起父母的時候就會抬頭望著天空,就像小時候他們陪著我們這群孩子那樣……」每逢佳節,潘羽姍總要這麼溫一壺月光解鄉愁。

17年前從越南西寧省遠嫁來台,1985年次的潘羽姍,穿著裙裝、輕聲溫柔,卻總是隨身攜帶著大後背包,看起來就像是拎起背包隨時要出發去幹活的感覺。她笑說:「忙著行程時,把東西都放進背包,隨時就可以說走就走。」但當年來台,曾經生無可戀,想一走了之、了結生命的她,卻沒有選擇說走就走。

越南籍婚姻移民比例高 將成未來國力關鍵

據移民署統計,自1987年至2020年8月,這33年間,台灣婚姻移民人數高達56萬2千多人,中國大陸、港澳地區配偶比例最高,共占65.5%;位居第二的越南占19.6%,其婚姻移民人數為11萬多人。隨著社會問題的產生,政府開始推動移民輔導政策、協助新住民適應在地,也讓新住民漸漸地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有的成為法律通譯的專業人才,有的幫助台灣和國際接軌的橋梁,不但成為台灣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也是國力的重要一環。

但30多年來,除了因婚姻媒合商業化不當作法產生的婚姻問題外,不理解造成的不友善對待、經濟弱勢、語言文化的隔閡,及伴隨而來的家庭教育問題,也使新住民離婚率逼進25%。更有許多公婆擔心媳婦被帶壞或偷跑,經常予以控制或禁止她們出家門,負面印象、污名化,讓新住民在婚姻中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取得夫家的信任,而受到這些負面印象的影響,潘羽姍一開始婚姻生活並不是那麼順利。

18歲那年高中畢業,最疼愛她的姊姊結婚,工作遇到轉折期的她決定返鄉休息,在友人的介紹下有了台灣的婚姻,「那時就只是想到一個全新的地方生活,於是做了這個決定!」當時姊姊生氣的對她說:「如果去台灣,我就和妳斷絕關係。」雖然如此,潘羽姍搭機前,姊姊仍偷偷拿了一筆錢請媽媽轉交給她,希望她到台灣若遇到困難,有一筆錢可以返回越南。但她堅持不收下那筆錢,且堅信自己有一天可以幸福的回越南探望家人。

潘羽姍與4位新住民姊妹組成「五越星」團隊(照片來源:潘羽姍)

從以淚洗面的新嫁娘 變身高學歷社區女力

潘羽姍遠嫁到台南市東山區,這個曾是全台新住民人數最多、被稱為「越南村」的偏鄉。夫家是個單純的務農家庭,但從小在美滿家庭中長大、渴慕家庭生活的她,卻無法理解在婚姻中為什麼要與丈夫分隔二地,週間必須在市區工作的丈夫,週末才能回鄉下,卻始終不肯帶她一起到市區生活,且夫家對自己的角色認同不如期待,也讓她感到心傷。來台前完全沒有學習台灣語言的她,無法與丈夫溝通,很多事苦不能言。她回憶,來台灣的第一年,幾乎每天以淚洗臉,而和她一起到台灣的越南姊妹,因婚姻生活不如意而斷絕與她聯絡。

當時懷孕的她被安排寄宿在夫家的親人家,有天突然有強烈的念頭,她想打開門、走出去,但自己身上沒有錢,無法回越南,證件也全在夫家,更不可能有工作機會,且從小父母感情融洽的她,生命中不可能有離婚這個選項。當時覺得生無可戀,心想著要找棟最高的樓,就這麼結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要踏出大門的一瞬間,她想:「如果在台灣結束一生,越南的父母怎麼承受得了?當初要到台灣時希望能幸福返鄉的信念呢?」負面情緒一過,她轉念,決定讓自己獨立、變堅強。當時懷孕的她心想,若自己不會使用台灣的語言,孩子出生,該怎麼教育?況且自己也很想學習語言表達想法,讓夫家理解她,於是決定把重心放在學習與孩子身上。

後來,在丈夫的支持下,她返回東山夫家,到新營區的小學進修學習語言,畢業後她想再升學,街坊鄰居卻告誡婆婆:「再讀下去,這個媳婦可能回不來了喔!」但從小在辛苦環境下長大的丈夫,一直認為讀書是翻轉生命的方式,鼓勵她:「我希望妳可以跟別人不一樣,能和別人談論更多元的議題。」於是支持她繼續學習,去年完成大學學歷的她,目前正在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家庭教育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希望能累積更多能量發揮影響力。

投入社區工作的潘羽姍目前語言溝通很流利(照片來源:潘羽姍)

推展社區文化融合活動 促進理解與被理解

2016年她自我推薦到東山國小新住民學習中心服務;在同年,參加家庭教育中心的活動,認識同是來自越南、熱衷參與公民活動的新住民姊妹,於是決定一起組成「五越星」團隊,在突破困難後,以「越南時代村」計畫取得「新住民藝文體驗推廣實驗計畫補助」。

潘羽姍說:「我10多年前嫁到台灣時,政府的新住民政策待推動,資源很少,且民眾對於新住民的認同度低,我希望嫁到台灣的姊妹,不要像早期這麼辛苦。因此想藉由課程的推廣,讓更多社區民眾了解越南文化、新住民二代子女了解媽媽的家鄉文化,更希望幫助新住民來台可更快融入社區生活,成為家庭和社區的幫助,將來也可以自身經歷協助其他新住民姊妹。」目前她活躍於社區文化融合活動、致力推動新住民資訊與3C數位教育、長年協助台南市東山國小新住民學習中心推動多元文化與家庭教育,並於公部門擔任特約通譯。

潘羽姍協助新住民學習中心推動多元文化交流(照片來源:潘羽姍)

辦活動婆婆幫大忙 助新住民披婚紗圓夢

她回憶,第一次承辦家庭教育中心指導的社區活動時,選擇回到居住的社區辦理,希望婆婆和鄰居們能夠看到她平日參與的事。她說:「雖然我婆婆偶爾會受街坊鄰居影響,但仍是樂見我成長,那一場活動婆婆盡全力的支持我,還幫我動員社區的民眾來參與。」婆婆終於知道她平時在忙什麼了,而那場活動因有收視率很高的本土電視台報導,婆婆出門時一直遇到社區粉絲來搭訕,往後更因為理解而支持她的行動、並以她為傲。

有感於偏鄉資源缺乏,她於2018成立「新向陽協會」,盼爭取更多資源協助更多新住民姊妹。潘羽姍表示:「我真的幸福返鄉了,去年我曾返回越南幫父母辦婚禮,彌補他們沒有婚禮的遺憾。」回到台灣後,她一直在想,很多新住民姊妹嫁到台灣5到20年不等,但很多人都沒有辦婚禮,若能有機會讓她們披上婚紗一圓夢想,一定可以給更多人勇氣和安慰。

為父母辦婚禮,也幫越南新住民圓婚紗夢(照片來源:新向陽協會、潘羽姍)

於是今年夏天她開辦美容造型專班,讓新住民姊妹學習美容、美髮、美甲、服裝搭配等技能,並在協會的姊妹「宋氏梅、陳金朝、裴氏深」全力支持下,在新營舉辦「社區服務專班成果發表會」,將成果展設計成越南風格的傳統婚禮,以椰子葉編織的牆布置,邀請20位新住民姊妹穿婚紗圓夢。當天有16位新住民新娘由丈夫陪伴,另外4位單親媽媽也由兒女陪同走紅毯,其中有姊妹來台20年,因丈夫早逝獨自撫養孩子長大;有的姊妹在舞台上與丈夫互訴衷情,承諾會一起努力走下去,現場感動很多人。

潘羽姍說:「我沒有太遠大的志向,但我總是相信勇敢往前走一步,就會知道下一步怎麼走;只要看到需要的事,就去做;若那件事情是對的,就勇敢往前衝吧!不要被動搖。」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她曾說,一個念頭可能帶她走向毀滅,但轉個念,她卻跨越30年的台越鴻溝,成為多元文化的社區擺渡人。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