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牧

「要說為什麼9年來一直投入在秀英花的復育?我實在不曉得。真的要說的話,或許是因為我太太在三重出生,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地聊起她對三重的種種記憶。在追花的日子裡,她也跟著我四處山崖水邊,就這樣一路『撩落去』」言談之中,三重社區大學張明祥老師盡是對其妻子林月于的思念。

張明祥目前是三重社區大學的校務委員,同時也是秀英花的復育專員。透過他與林月于的努力與連結,曾一度為三重的「市花」,作為提煉香水與製成花茶材料的秀英花又再度重現;此外,他也跨足社區的文史工作,全力譜出屬於三重的獨特故事。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一場意外的「神救援」開始。

介紹秀英花時的張明祥總是充滿生命活力(照片來源:張明祥)

一場「神救援」  引發連鎖效應

2012年,三重社大在三重區自強路廣一廣場舉辦成果發表會。當時招生海報上寫著斗大的「尋找秀英花」,希望蒐集秀英花的故事,提供給社大作文史紀錄。但當時的海報,是以不同品種的「山秀英」圖案當花邊;而社大由於沒人真的見過秀英花,因此也沒發現錯誤,這讓剛巧散步路過,從小種過秀英花的在地耆老余正良,對著工作人員大肆咆嘯,在這緊繃的時刻,張明祥適時跳出來解圍。

張明祥回憶當時他對耆老說:「我小的時候對於不懂的事,長輩們是教我,而不是罵我。」耆老聽到後態度也開始軟化,回應說:「好!那我帶你去看秀英花!」就這樣,張明祥隨著耆老的腳步,在另外一位耆老門前看到一株栽種的秀英花,而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秀英花的原貌,復育的漫漫長路就此展開。

從剪枝扦插開始,張明祥與三重社大的夥伴將秀英花栽種在社大的校園內(當時位於三光國小的五樓)。他笑著說:「還記得第一朵花開的時候,當時正下著大雨,但所有社大的夥伴都衝到盆栽旁,興奮地趴在地上聞秀英花的香氣。」

為了想更了解秀英花,張明祥與林月于一路地探訪各地的耆老,因而成為別人口中的「秀英花二人組」。在訪談的過程中,許多耆老不僅無私地提供花苗剪枝及寶貴的栽種經驗,也分享埋藏許久的秀英花記憶與生命故事。不過在四處拜訪耆老的過程中,張明祥體會現今的三重已少有適合栽種的空地,於是他連結社大的夥伴、在正義國小擔任老師的林碧珠,將秀英花從社大推廣到校園。

張明祥與耆老聊秀英花,許多耆老也不藏私地提供花苗剪枝及寶貴的栽種經驗(照片來源:三重社區大學)

用秀英花連結校園與社區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學校至少不會被都更。只要秀英花能進入學校,最起碼可以保種。」在林碧珠的引薦下,張明祥拜會當時正義國小的熊曉鴻校長,講述秀英花過去在三重風華的歷史與現今復育的理念,並拿一盆花讓校長聞。

張明祥說:「還記得熊校長聞了花以後驚嘆說:『這花怎麼這麼香!這個就是最好我鄉我土的活教材。』校長的這番話帶給我與月于很大的鼓勵;同時月于也對校長表示她就是在正義國小入學的,這或許造就了我們對三重有了一份特別的感情,不敢說是使命。」此後,張明祥陸續拜訪了光榮、重陽、五華、三光等三重的小學,在與學校師生的合作下,秀英花不僅在校園內成功復育,花的知識與故事也進到孩子的心中。

在校長的全力支持下,正義國小為秀英花進入學校的歷程開啟了第一篇章。在校內的中庭草坪中,種下了兩道的花廊,並在每周三下午向學生講述三重的文史與過去的記憶。此外,張明祥也培訓了一群小志工,讓有興趣的孩子更深入了解花的點點滴滴,進而能成為小解說員。在光榮國小,他於2014年被邀請加入教師組成的「惜命命團隊」,以秀英花復育為主題,設計一整套給學生的生命課程,這套課程後來也在「全國學校經營與教學創新KDP國際認證」的競賽中獲得特優獎。而在五華國小,透過張明祥將秀英花帶進校園,促成五華與三重社大跨平台的合作模式,包含教學農場蔬菜種植、可食地景、魚菜共生系統等一系列的食農教育,讓師生體驗實作;學校也將秀英花融入全校的特色課程中。

在校園生根後,張明祥繼續將秀英花推向社區。透過培育志工、與政府及民間單位合作、連結社區民眾等,進一步在忠孝碼頭、二重疏洪道、空軍三重一村、三重區公所等地區復育秀英花。如在忠孝碼頭與二重疏洪道,就是在前立委高志鵬的全力支持下,向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爭取到擴大復育。而在與三重區公所連結方面,則是在正義南路沿線推廣種植,打造秀英花大道。

張明祥帶領光榮國小學生,在校園內復育秀英花。(照片來源:三重社區大學)

從秀英花到在地文史工作

「透過秀英花,意外串出許多我原本沒想到的工作。」正是由於秀英花乘載著過去三重地區的歷史記憶,讓張明祥在投入花的復育後,自然地開展在地的文史與教育工程。為了追花而探訪耆老,或是蒐集過往的文獻資料時,他漸漸地挖掘到屬於在地的點點滴滴。因此他開始在社區做文史紀錄、帶領城市走讀、培訓文史導覽人員等。為了強化在地連結的能量,張明祥也與三重社大校長劉世偉、三重地區小學校長、新北市立圖書館蘆洲永平分館與集賢分館等共同發起「三蘆香花文史平台」,除了復育秀英花,也希望推動在地的文史、教育與閱讀。

過程中張明祥發現可以進一步串出屬於三重的移民史。民國50、60年代,台灣各縣市的人陸續來三重討生活,使得原本不相識的人們在此交會,留下許多精彩的生命故事。「這幾年不管是在帶走讀,或是在社區交流地方文史,我都會邀請大家與自己的父母輩交談,寫下自己父母輩的故事,一起來編織三重的移民史。」張明祥說。

此外,母語的紮根也是推廣秀英花時,意外串出的工作。有次張明祥帶了100株秀英花到光榮國小為老師備課,從頭到尾都使用流利的台語,讓在場老師印象深刻。恰巧當年光榮國小附設幼兒園正缺台語老師,就邀請他來教小朋友台語。「雖然厚著臉皮說自己是文史工作者,但也沒跟這麼小的孩子交過手,果然第一年就跟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我把教學內容想得太簡單了。」原本想說用小時候聽過的台語唸謠就可以上陣,沒想到這些唸謠連老師都聽不太懂,他趕緊去市面上找教材,但卻遍尋不著合適的。

「於是我決定自己編寫,希望讓小朋友覺得有趣。」當時妻子開始生病住院,張明祥陪伴妻子時,也念自己編寫的教材給她聽。就這樣,張明祥教台語的口碑傳開,使他之後將秀英花帶進五華國小時,學校也請他教幼兒園學生的台語。

張明祥與妻子林月于全力投入秀英花的復育,成為別人口中的「秀英花二人組」。(照片來源:張明祥)

傳承屬於三重的生命故事

以秀英花為起點,張明祥延伸出一連串的社區工作。面對未來,他除了延續既有,也開始打造「三蘆錦通悅愉香花故事館」。這個故事館以張明祥妻子的出生地及名字來命名,看得出他對過世妻子無盡的思念。他忍住悲傷,頓了一下說:「在這個故事館中,不一定只講秀英花,裡面也匯集了許多不同的故事,三重有輝煌的唱片史,也有台灣第一個官辦的工業區,每一塊拼圖拼湊起來都是屬於在地的故事,沒有對錯好壞的差異。」

此外,他也與新的「仁義重劃區」連結,期望在重劃區裡打造秀英花廊道,因為那裡在過往就是秀英花種植的重鎮,若復育成功將別具意義。而在這個公園廊道中,也初步規劃以台語來展示。他笑著說:「三重多數的公園都是以華語說明,在這裡做台語的特區,我想沒什麼不好,也可以為孩子留下點東西。」

最後,張明祥也期望能培養出一批秀英花的種子老師,因為他知道自己最終也會離開。「在我還沒離開之前,若能有一批夥伴講一樣的故事,並融入自己的生命力,這些東西就會傳承下去。」

傳承下去的將不僅僅是秀英花,而是屬於三重在地的生命故事。

張明祥總能將三重過去的歷史說得栩栩如生(照片來源:三重社區大學)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