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每個大人都曾是小孩!如果每個大人的心都住著一個小孩,希望我這個巫婆媽媽的存在,可以喚醒每個人內心孩子的美好記憶。」台南人都知道的故事人巫婆媽媽沈采蓉,從1998年開始成為故事媽媽,20年來到過各社區、學校、機構說故事給大人小孩聽,其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經驗是到癌症與安寧病房、精神病友團體及榮民之家說故事,因為透過故事鏡映人心,故事現場常常不只有歡笑,有時甚至是感動的淚水。

沈采蓉多年來培育不少故事媽媽,投入社區說故事工作(照片來源:沈采蓉)

用故事融化社區冷漠

原本從事火車廣播員的工作,轉換跑道後,沈采蓉曾面臨工作瓶頸,離開工作的她,買了一頂99元的帽子,戴上後覺得自己蠻像巫婆,於是便開始戴著巫婆帽到學校說故事給孩子聽。因為自己的孩子也在當中,因此她自稱巫婆媽媽。天生的大嗓門、豐富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再配合道具,沈采蓉只要開口說故事,就像著了魔一樣。她說巫婆在國外代表有智慧的女人,在童話故事裡則充滿創造力,她希望故事就像有著神秘力量的魔法棒,可以變出很多讓人驚喜的東西。因此這20年來用豐富的聲音和生動的肢體表情,演譯著一本又一本的繪本故事,喚醒早期台灣社會人與人之間難能可貴的親切感。

後來她受邀到很多社區說故事,問她自己得到了什麼?她想了想,笑說:「得到了很多當地的名產吧?」其實重要的不是名產,而是那些人的溫暖,「我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帶回當地人給的名產,就像到台南東山,就揹一袋橘子回家;去南化就帶芒果乾、六甲就有蜂蜜。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孩子用紙張剪了一隻無尾熊送給我當生日禮物。」到很多社區說故事以後,覺得在外面看到很多人們的歡笑,她也開始想在自己的社區裡說故事了。

台南永康里中興故事巷就這麼開始。起初她與丈夫進到社區發傳單,因有被狗狗追著跑的驚險經驗,因此第二年改請父親開車,並發揮自己在鐵路局隨車小姐的專長沿街廣播:「各位中興街的居民大家好,216巷的故事時間又要開始了!」她把車庫當講堂,吸引滿滿的鄰居們來聽故事,歡笑聲感染了整個社區。

漸漸地,整個社區的人也都叫她巫婆媽媽,她帶著故事滿街跑,不只小孩喜歡聽,各年齡層的粉絲都有,透過說故事,讓社區裡的感情濃到化不開,藉由說故事的凝聚力,在社區裡號召住戶提供一家一菜,並配合音樂會及故事辦理活動,她回憶:「當音樂會的燈光亮起,住戶們的門一家一家打開,飯菜香充滿了整個社區,我的勇氣被打開了,原來,不只有我一個人。」

每個孩子都目不轉睛的看著巫婆媽媽說故事(照片來源:沈采蓉)

故事人 用故事貼近社區人心

當時216巷不但用故事串起左鄰右舍的情感,每戶人家門前都有故事看板,讓人走在巷弄裡,就像走進童話的時光隧道。原本僅在車庫裡共享的說故事活動,延展到巷弄間,營造出美好的社區氛圍。

回想起當年突發奇想,到兒女的學校說故事,也不是一開始就那麼順遂,她剛開始說故事,曾被嫌「好無聊」而深感挫折,但也讓她開始思考如何說一個貼近人心的故事,還一邊參加故事媽媽培訓營,從此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不但與自己的子女更親密,也與青少年拉近距離,更逗得阿公阿嬤笑呵呵,逐漸成為廣受歡迎的「故事人」。

她的故事清單中有很多類別,包括自我肯定、情緒、生命教育、人際友誼等。她建議,如果想當一個故事人,應把握任何可以說故事的機會,隨時聆聽觀眾的聲音,並與他們四目交接,練習說話的語調及速度,懂得以微笑打破僵局;此外也要努力學習現場應對能力並掌握時間,否則很容易被觀眾的提問打亂既有的節奏。當實際操作後,應留下自我觀察記錄,寫下與聽眾的對話及回應的結果。沈采蓉最後提醒:「最重要的是,說故事的同時,若用心陪伴,觀眾就會被吸引。」

這些年來,沈采蓉希望將故事魔法擴散到更多社區,為了讓這樣的行動永續,她創辦了「南瀛故事人協會」並擔任執行長,開始從事故事媽媽的志工培訓,希望有更多的故事媽媽投入社區服務工作,為人們創造快樂與感動。此外也整合圖書館及志工資源,致力找回社區的愛與關懷,鼓勵社區勇敢作夢,就如同她最初的夢想與感動。

巫婆媽媽說故事,常把阿公阿嬤逗得呵呵笑(照片來源:沈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