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牧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西北部的三民里,人口約有2,000人,多為泰雅族,著名的觀光景點包括三民蝙蝠洞和基國派老教堂等。其中的基國派老教堂,為現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三民教會的前身。三民教會近幾年來,積極投入在地的社區服務工作,當中的關鍵人物便是林蓓茹牧師。

林蓓茹是新竹人,2015年自神學院畢業後,便以傳道身分被分派至三民教會。雖然並非土生土長,但因本身是泰雅族,所以與當地並沒有太多隔閡。2016年起,林蓓茹針對社區需要,除了延續教會原本就在做的弱勢兒少認養工作,也成立長照C級據點,從事社區長者的照護與關懷;2017年與芥菜種會合作,在教會設立食物銀行,將食物與物資發送給社區中需要幫助的人。

 

由下而上的改變─弱勢兒少認養

2013年開始,三民教會與芥菜種會合作弱勢兒少的認養與助學補助,目前共有24名認養童。林蓓茹說:「在原民部落,很多社區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於家庭,在三民里這邊也一樣。許多家庭有家暴、單親、隔代教養的問題,若要從根源解決,要做的就不僅是在物質上幫助孩子,更要去改變家庭本身,讓孩子充分地得到來自父母的愛。」她認為最好的方式,便是透過孩子來改變父母,「許多孩子剛開始來教會時,都有亂丟垃圾、沒禮貌,甚至是偷竊的壞習慣,我們就一點一滴地去改善他們的品格。而在這兩三年中,他們的改變真的非常多。」當父母看到孩子的改變,便開始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之前常聽到有些社工想到家中關懷孩子,就會被父母檔在門外,然而我發現透過『由下而上』去改變父母,往往會比我們直接溝通來的有效。」

社區弱勢兒童來到教會圍爐(照片來源:張以牧)

最沉重的愛─社區食物銀行 

三民教會與芥菜種會合作辦理社區食物銀行,對於位在偏遠地區的三民教會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時間跟人力。從教會到領取物資的地點,開車差不多要一個多小時,再加上人力短缺,因此基本上都是林蓓茹單槍匹馬開車領取物資。她笑著說:「最刺激的就是回程開在高速公路和山路上。那時車上已載滿米和其他民生用品等沉重的物資,每次都讓我膽戰心驚!但只要一想到社區的受助者可以因此得到救助,我就覺得很開心!」

 

重展笑顏─長者關懷照護

桃園市復興區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是由復興區衛生所發起,整合泰雅爾族部落永續發展協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三民教會等C級單位提供服務。每周一到周五,許多長者都會來到三民教會,一起接受健康促進、延緩失能等課程,並在中午共餐。

林蓓茹說:「我們是長照2.0試辦的第一批。最讓我開心的是,我們真的讓長者願意走出自己的家,從沒笑容到有笑容。尤其他們在做手工藝品時最有成就感,常常拿回去給自己的孩子或孫子『炫耀』;另外我們在聖誕節發給社區居民的禮物,也都是這群長者親手做的。」

雖然自2019年起,因長照2.0制度的修正,三民教會的長照C據點不再繼續辦理,但三民教會仍將用不同的形式,持續關懷與照顧社區中需要幫助的長者。

三民教會長照C據點的長者自製精美相框(照片來源:林蓓茹)

成為關係的醫治者

社區工作要能推動,除了推動者的努力與外界資源的挹注,關係經營往往更為重要。因此林蓓茹除了投入上述社區服務外,另外一項工作重點,就是關係的連結與修復。「我們所有的社區工作,都與人的關係相關。不僅要改善受助者的生活與心靈,也重新建立起教會與社區的關係,凝聚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這樣的工程需要時間與持續不斷地努力。其中最明顯的改變,就是認養童的家庭。「有一個家庭是父母酗酒也家暴。母親因憂鬱症三不五時就自殘,半夜來找我時全身是血。」林蓓茹透過拜訪探視建立關係,在持續且柔性的關懷中,這個家中的祖母開始到教會聚會,父母也逐漸不再酗酒與家暴。

 

要讓居民感受幸福

對於未來,林蓓茹除了希望深化現有工作,也盼望與社區有更緊密的連結。包括在2019年開設課輔班,讓孩子在獲得物資、心靈關懷、品格培養之外,課業方面也能有所提升。此外,她會在教會內成立兩個小組,將關懷的觸角,延伸到社區的每個角落。「我們稱這兩個小組叫『幸福小組』。幸福小組所要做的,便是要真實進到社區居民的生活與心靈,讓他們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而要如何感受到幸福的滋味呢?林蓓茹進一步說:「當我們帶給社區居民關懷時,不是只關心到個人,而是連他的兄弟姊妹、家庭都要一起關懷。這樣的關懷,不是按照我的想法,而是依據對方的需求來配合,如此才能讓對方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三民里的幸福滋味,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認養芥菜種子,給予愛的灌溉,轉化生命價值

⇒ 芥菜種會認養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