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來自越南的新住民阿絨嫁來台灣,育有2個女兒,由於從事指壓按摩業的先生罹患肝癌過世,家庭經濟頓時陷入困境,美仁浸信會主任牧師廖澤一聽聞這樣的事,便與教會會友們一起前訪並慰問,並給予陪伴和急難救助,讓阿絨全家度過生活難關,阿絨的夫家也因此感受到愛與關心。如今,阿絨的2個女兒都上了大學,並非常感謝廖澤一及會友十多年來的扶助,讓她們能夠順利平安長大。

 

新住民遠嫁台灣,衍生不少生活上的問題

為新住民開設中文班

2005年,因著教會會友張信宜在社福機構工作,正在找一間能長期配合關懷社區新住民的教會,就此開啟了美仁浸信會的新住民關懷之路。因新住民來台日益增多,廖澤一體認到需要關心這一群來自遠方的新住民朋友,便由社福機構聘請中文師資,在教會裡開辦了中文課程。由於開班成效良好,在口耳相傳之下吸引了更多新住民前來。待課程告一段落後,為了繼續關心班上約15位的新住民學員,教會決定自行編列預算延續課程,並於2007年成立了「新住民小組」,每個月固定聚會2次,孩子也可以來參加國小課輔班,國中生則有「專師」輔導課業。美仁浸信會花更多的心力關切新住民的工作、家庭及小孩教養的生活需要。「現在教會兒童主日學的小孩幾乎都是新住民的孩子。」廖澤一說。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本地小孩生得少,新住民相對生養較多孩子,「將來新住民的小孩可能會出來選市長」,因此教會要花更多心力來照顧他們,在生活及課業上幫助他們成長,並與上一代維繫良好的關係,將來成為對社會有幫助的人。

解決生活疑難雜症

張信宜在社福機構擔任社工員已12年,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搭建起關懷新住民的橋樑,包括介紹工作機會、租房子及小孩教養問題等,解決新住民來台生活上的疑難雜症,協助脫離貧困及心靈成長。十幾年來,她看見新住民的小孩從小學一直唸到大學,不僅能夠平安長大,還感念社會對他們的照顧與扶助。

「新住民往往家人對她說一句話,便在心裡糾結一整天,甚至隱藏在心裡不知道如何表達與訴苦!」張信宜說,當新住民嫁來台灣,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無法與家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容易產生誤解。所以,教會開辦了中文班協助他們瞭解適應台灣的生活文化;此外,維繫新住民在台灣的人際關係也是非常重要,倘若在台灣有好朋友可以紓解心裡的苦悶,心靈就能獲得慰藉。

來自越南的新住民葉貫蓮出生在華僑家庭,爸媽在越南是務農種咖啡的,家裡兄弟姊妹共7人,自己排行第5,因喜愛念書不喜歡種田,因此她是家裡唯一唸大學的孩子。由於她不會中文,無法在當地的台商公司上班。後來爸媽說要移民去美國,因著親戚介紹而嫁來台灣,並育有1個小孩,沒想到一晃眼已過了13年。

 

新住民小組媽媽們在教會開心地切蛋糕

葉貫蓮加入新住民小組一年多,目前穩定聚會的組員約有5〜6人,連同小孩將近有20人。她表示,每一位來到小組的姊妹的家庭狀況都不盡相同,有些是喪偶、離婚或者是老公嗜酒、家暴等,許多姊妹除了照顧家庭外,甚至連假日都得繼續工作無法休息,更不用說還要兼顧小孩的教養問題。然而,教會不僅提供免費的安親及課輔班,甚至連家庭經濟發生困難時也都伸出援手,並協助申請政府補助資源,帶來很大的幫助。

 

廖澤一牧師和師母一同服事

新住民感恩教會付出

「雖然我的老公會喝酒,但是他不會對我暴力相向,比起其他新住民的姊妹我算是非常幸運了!」葉貫蓮表示,許多新住民姊妹會遇到家暴事件,甚至最後以離婚收場。幸運的她有一位愛她的老公,讓她在五股工業區做倉管的工作,假日還可以上教堂做禮拜,讓她感到很慶幸。此外,她也會帶小孩一起來教會,孩子不僅認識其他小朋友,也在此找到了共學的玩伴。

五月母親節當天中午,美仁浸信會新住民小組媽媽們在教會開心地切蛋糕,廖澤一和妻子廖石淑慧正與返回越南探親的姊妹同步視訊,不僅分享母親節歡樂氣氛,也問候遠在他鄉的親人朋友。當新住民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與障礙,在不被家人理解與尊重之下,心中產生困頓迷惘與無助,廖澤一與會友們的溫暖關懷,給予她們力量,讓她們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都能綻放笑容,無懼於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