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首頁
  • 專題報導
    • 地方創生
      • 空間翻轉╳幸福有感
      • 永續旅行,下一站社區!
      • 社區媒體新浪潮──生存是為了繼續發聲
      • 部落觀光是蜜糖?是毒藥?
      • 青年,創什麼生?
      • 社區代誌,社區報乎你知
      • CSA—和農夫合作找幸福
      • 社區生活,居民一起玩設計!
      • 書味 人味 獨立書店社區找定位
      • 地方,創什麼生?
      • 社區小旅行 到底行不行
      • 地方創生的人才知識寶庫―社區大學
      • 大學接地氣 社區有底氣
      • 空間翻轉 × 社區共好
    • 社區照顧
      • 社區──兒少第二個溫暖的家
      • 長者照顧,部落的文化工程!
      • 社區醫療群的挑戰與契機
      • 社區──重拾老年經濟安全失落的最後一塊拼圖
      • 青銀共創 社區共好
      • 青銀跨代 共餐同居零距離
      • 銀髮生產力 社區新勢力
      • 攜手共老 跟社區當老伴
      • 照顧咖啡館特輯
      • 友善兒少 社區一起來
      • 以人為本的社區長者照護
      • 從臥床到走進社區 在地照護的現在與未來
      • 行動醫生到我家 在宅醫療揪感心
      • 社區 心的療癒場
      • 失智友善社區
    • 防災防疫
      • 沒天災,社區就安全嗎?
      •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 韌性社區不任性
      • 國際安全社區
      • 社區防疫
    • 偏鄉教育
      • 教育,能為偏鄉創生?
      • 社區 是偏鄉教育的大教室
      • 從新北市上林國小 看混齡教學成效
      • 遠距教學和社區在地  並非平行線
    • 食物銀行
      • 食物銀行,在地ㄟ嘟嘟好!
      • 亞洲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
      • 台灣食物銀行立法評析
      • 食物銀行50年
    • 合作經濟
      • 勞工當老闆 合作力量大
      • 合作共居,好家哉?
    • 特別製作
      • 庶民來發電 綠能進社區
      • 社區新勢力 新住民很給力
      • 鄰舍節特輯
  • 在地故事
    • 社區記者培訓作品
  • 社區人物
  • 內行人說
    • 專家觀點
    • 草根心聲
      • 萬華在地故事系列
  • 國際視野
  • 社區影像
  • 國際視野

廚餘的第二人生 看巴西如何用剩菜殘羹賦權社區

文/AGOSTINO PETRONI

譯/吳欣芳

將10多塊香蕉皮刷洗乾淨,切成塊狀,再將果皮、5湯匙的可可粉與1杯冰水混合,麵團去除結塊後,再放入加熱塗滿奶油的鍋中,稍加攪拌約5分鐘,等麵團冷卻質地變得濃稠,再將麵團揉成一個個小丸子,最後撒上芝麻粉或花生粉,這就是巴西經典甜點brigadeiro。

其實,這道食譜並非是brigadeiro的標準作法,而是由現年39歲的巴西廚師泰莉(Regina Tchelly)自創的變化版。2001年,泰莉想為她和女兒追尋更美好的未來,便從巴西東北部的小鎮搬到里約熱內盧巴比洛尼亞貧民窟(Babilônia slum)。幫傭是貧困地區女性最容易在都市找到的工作,泰莉剛搬到里約時就是擔任女傭,隨著她在市場買菜的時間越多,便為每日被扔掉的食物感到挫折。

過去在家鄉時,泰莉懂得使用蔬果所有部位,她無法接受都市裡浪費食物的現狀。她知道那些被丟掉的果皮和種子其實擁有寶貴的營養價值,因此,她決定賦予廚餘「第二人生」,泰莉說:「我一直都想當一名廚師,而且不是普通的廚師。」

糧食悲歌 負擔不起的食物

里約熱內盧被稱為「奇蹟之城」(Cidade Maravilhosa),約有150萬人居住在長期被政府忽視的「非正式住區」(Informal Settlement),電力缺乏、自來水問題、衛生設施缺乏、讓居民的生活相當艱難。在巴西農村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是許多人遷居都市的原因之一,小農們離開家鄉,湧進大都市的貧民區討生活,但生活在都市,小農們卻再也負擔不起過去自己在家鄉耕作的食物。

糧食不安全成為里約熱內盧貧民區和富人區最顯著的鴻溝之一,在貧民區裡,許多人仰賴政府補貼的學校餐食、食物銀行和垃圾食物養活孩子。國際永續發展協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IISD)一份報告指出,造就巴西糧食不安全的原因,並非是糧食不足,乃是許多人負擔不起。事實上,巴西生產的食物相當充裕,2014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一項研究,把巴西列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但全國仍有500萬人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

里約熱內盧被稱為「奇蹟之城」,但卻有很多人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照片來源:unsplash)

2011年,泰莉在她居住的貧民區中,開設第一堂用廚餘做菜的課程,對象是6名住在貧民區的女傭。泰莉的目標是教人們完整利用里約市場的廚餘,並在陽台和院子種植蔬果,這可說是一個完整的食物循環過程:生產食物、利用食物的每個部份,並將剩餘部分製作成堆肥為菜園施肥。起初泰莉的目標僅是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很快地,她的行動變得更強大,促使她創立名為「有機貧民窟」 (Favela Organica)的社會企業。泰莉說:「我的理念就是食物民主化,讓所有人取得食物。」

落實食物正義 需要更多的創意

「有機貧民窟」的陽台俯瞰著知名的科帕卡巴納海灘(Copacabana Beach), 有一個供兩人使用的烹飪台,掛滿鍋碗瓢盆,和一個能提供60人上課的空間,疫情期間她以網路授課。「有機貧民窟」還有個小菜園能種植蔬果,小農也會向泰莉捐贈他們賣不出去的農產品。

泰莉免費為貧民區居民授課,用自己提供高級餐飲服務賺取的收入,及在世界各地演講的收入,或是她曾贏得巴西企業家聯盟的獎金支應相關開銷。這些年,泰莉因為她的作為贏得人們的認同。2016年,她被邀請到San Paolo的Ted大會上演講。她已在巴西各地教導約3萬人奪回飲食權力,而大部分參加者是女性。

參加者必須開發一款新料理,讓里約熱內盧的廚餘料理能打入市場,這是加入泰莉課程的唯一要求。參加其中一個課程,在沙龍擔任美髮師,54歲的席爾瓦(Ivonides Silva)表示,你能在市場花10巴西雷亞爾(約2美元)購買種子和水果,且用盡所有部分。藉由這種料理方式,沒有任何東西被浪費,席爾瓦因而省下不少菜錢。

泰莉免費為貧民區居民授課,教導婦女怎麼用廚餘來料理(照片來源:unsplash)

後來,席爾瓦也將人們不要的南瓜皮和果核重製成麵粉,再用它來烤蛋糕。她的同學們都很喜歡這款蛋糕,於是她開始將蛋糕賣給鄰居和她工作的沙龍,每個月能賣出5個左右,使她的收入增加了240雷亞爾(42美元)。席爾瓦說:「如果沒有疫情,蛋糕的銷量會更多,泰莉給我們工具,讓我們能自主經營小生意賺錢。」

里約熱內盧的貧民區裡,人們的平均月薪為734雷亞爾(130美元),銷售蛋糕賺取額外收入是個很不錯的幫助。倡議更公平與更好的食物網絡組織Green Rio執行長科斯塔(Maria Beatriz Martins Costa)很欣賞泰莉的所為,她表示,若想要產生更大規模的影響,泰莉這樣的項目就需要更多的公眾支持。

完善的公共政策才是零飢餓的基石

過去20年來,巴西政府致力於降低社會不平等的情況,推出「零飢餓計劃」(Zero Hunger Program),這計劃的宗旨是透過一系列跨部門的公共政策,為巴西人提供充裕的營養,由於這計劃的推行,2014年,巴西被摒除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世界飢餓地圖」名單之外。

儘管如此,營養不良的問題仍舊存在著,疫情讓問題變得更嚴峻,糧食不安全的危機在人口密集的貧民區蔓延。泰莉提供一種方式,讓人們能自給自足取得尊嚴。她也成為食物網絡「大地之母」(Terra Madre)的一員,「大地之母」是個由150個國家和地區的農夫、漁人、廚師、學者和非營利組織串連起來,作為改善糧食系統的網絡,他們相信,藉由綜觀性的飲食手段能幫助處於社會不平等的區域,重獲飲食上的權力,而這也是人們邁向自主自決的第一步。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是泰莉和各地行動家教導人們在都市種植農作的原因。科斯塔將都市農園視為家庭農業的一種形式,她認為都市農園非常重要,它能給予人們支持。她也相信在未來的糧食情勢中,家庭農民能減少糧食和社會差距,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巴西約有77%的農民屬於家庭農民(而非農業企業),但他們僅獲得整個行業總收入的36%。科斯塔認為,小型農場和大型農場的收入存在著差距,有部分原因來自於缺乏物流運送農產品,以及基礎設施不足以提升農產規模。

泰莉提供一種方式,讓人們能自給自足取得尊嚴。(照片來源:unsplash)

「公共政策是基石」科斯塔說。在過去的20年中,巴西制定了有力的糧食安全政策,像是針對家庭農民的「國家農業貸款項目──Safra計畫」,並鼓勵學校向在地小農場購買食材。但在2019年,現任總統雅伊爾‧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下令關閉參與制定糧食安全政策的單位──巴西國家糧食安全委員會(Consea),這令人憂心忡忡,此舉形同敲響巴西糧食安全的喪鐘。

儘管如此,科斯塔仍認為,巴西雖有缺失,但仍努力制定協助家庭農民的政策。像是現任巴西家庭與企業農業部部長施萬克(Fernando Schwanke),為生物多樣性和家庭農業制訂第一個生物經濟計劃。擁有此類政策再加上像泰莉這樣的企業家一起努力,相信能照亮巴西糧食的未來。

科斯塔表示,泰莉是個先驅,也是個顛覆現狀的人,她為了糧食問題率先採取行動,值得嘉許。泰莉的作為也許易被忽略,但卻能更壯大並聚焦於營養不平等問題的源頭,是一個全球性運動,他們團結合作就是為了讓所有人取得更公平、更優質也更潔淨的食物。

此篇文章為YES! Media所撰寫之報導,原文發表於2020年10月9日,譯者:吳欣芳,由YES! Media授權,經本站編輯後刊登。

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文章來源:YES! Media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社區食物銀行|☛

Share

標籤: 剩食廚餘食物銀行

以社區傳播的方式,推動社會大眾深入社區,關懷弱勢族群,關注社區福利政策,並鼓勵積極投入公眾事務,落實自助互助共享共好的理念,共同建構共生的幸福社區。

社區人物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災變社工吳秉翰 陪伴災民從傷痛中復原

    11 8 月, 2021

  • 曾旭正:建構社區理想生活 就是我身為建築人的夢想

    7 2 月, 2021

  • 知名畫家里長馬里斯 用藝術打造友善動物社區

    10 1 月, 2021

國際視野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疫情下假消息傷及移民 社區組織群起破解

    3 3 月, 2022

  • 共繪共生 以藝術凝聚社區意識

    1 3 月, 2022

內行人說

  • 不怕斷糧又兼顧環保 在地農場成最強後援

    8 6 月, 2022

  • 終身志工黃文章 和新住民作伙打造老後宜居社區

    31 5 月, 2022

  • 與弱勢者同行 食銀深耕社區讓食物系統更具韌性

    7 4 月, 2022

  • 以社區活動中心凝聚居民 探索共好社區願景

    6 4 月, 2022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地 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5段609巷4號9樓之2

電 話:(02)2999-8398

傳 真:(02)2999-7215

電子信箱:cceditor@mustard.org.tw

劃撥帳號: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000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