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佩芬
21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平均壽命的延長,因應高齡化社會所產生的議題除了在地老化,讓長者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活動,社區成為支持體系之外,如何讓長者的生活價值得以實現更是不容忽視。這些銀齡世代離開職場展開的就是第三人生,有別於第一人生的懵懵懂懂,第二人生的汲汲營營,這個階段才是真正有機會做自己的一段人生。
50+縫補班 翻轉退休新價值
基督教芥菜種會2020年開始推展的「50+熟齡培力計畫」,即是朝向鼓勵中高齡者重新投入勞動力市場及社區服務場域,善用中高齡智慧及能力,重現創新價值與再造為目標,翻轉退休觀點,重新思考如何能在退休後,讓自己仍有餘裕自由的生活時間、可支配的經濟及保有身心健康等。9月時更開辦「50+熟齡衣物縫補班」由芥菜種會與高林文創基金會合作,由高林文創基金會提供師資、場地和設備,芥菜種會負責招募熟齡學員參加。芥菜種會社區發展處北區主任周佳儀表示,希望能鼓勵中高齡者學習第二專長,也藉此專長獲取報酬,創造退休後的第三人生。
50+縫補班從9月底開課到11月中結業,共開設「新手班」與「熟手班」各一班。新手班的學員石阿嬤,隔代扶養身心障礙的孫子及體弱的孫女,她今年9月剛自政府單位的代賑工一職退休,報名縫補班課程想學習一技之長,以改善家庭情況。石阿嬤表示,學習讓她覺得人生充滿希望,因此上課時心情很好,在專心縫紉的過程中,也可以忘掉很多人生煩惱、經濟壓力等;透過課程,她結交到一些新朋友,也從學習中得到自信。她很感謝老師不厭其煩地教導,也很有耐心地回答問題。
一起報名縫補班的王家姊妹,姊姊報名新手班,妹妹報名熟手班。兩個人都有縫紉的基礎知識,也都對針線活兒很有興趣。曾經是公務員的姊姊,從朝九晚五的穩定工作退休下來已經10年,每天在家陪伴高齡90多歲的媽媽,並不太有機會出門,縫紉本來就是她的興趣,上縫補班讓她可以離開原本的生活圈,結交新朋友,暫時脫離單調的照顧者人生,每次來上課都很開心,也很放鬆。妹妹也表示,上縫補班可以多學一項技能,她過去一直從事兼職工作,收入比較不穩定,也沒有足夠的退休金,所以想以縫補技術賺取收入。
在「新手班」學習的林媽媽個性內向,完全沒有縫紉基礎,因為晚婚需安胎的因素離開職場,從此就未再就業。縫補班讓她走出固定的生活模式,她也想要發展多元能力,開創第三人生。她說和同年齡層的人上課感覺比較沒有壓力,彼此有同理心,相處很自在;上完課後最大的改變就是看到舊衣物的感受不一樣,有時候還想翻箱倒櫃整理舊衣服,一直動腦筋思考如何為舊衣創造新價值。
另一位學員潘阿姨原本就對手作、藝術創作很有興趣,早年曾在社區擔任手作老師,上縫補班是想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教學工作室,希望結業後能在社區找到合適場地共同開課,也能同時販售一些設計作品。她認為不能讓自己停下來,還能動的時候就要朝自己的興趣發展。她平常在家照顧失智的媽媽,每次來上課都很開心也很珍惜這個機會,最有成就感的是每次老師交待的作業都能順利完成,她說上課可以學習新資訊獲得啟發,年輕老師也會教她新的鈕扣縫法,運用不同顏色的縫線,凸顯衣服的變化,簡單又有設計感。
50+縫補班 回歸社區共好點發揮所長
50+縫補班的老師許紓語表示,教導這些50歲以上的中高齡學員,最大的挑戰在於他們有些已有縫紉經驗,甚至先前做成衣加工的工作,具一定的基礎,但需要打掉重練,讓學員開始重視作品的精緻度或創意設計,在用色上更大膽,設計上更符合現代消費者的喜好,才能進步成長;此外,班上學員程度不一,必須拿捏教學的平衡點。中高齡者容易擔心跟不上進度,常常急著發問,當老師必須調整教學的步驟,讓學員可以一步一步從做中學。雖然長者眼力不好,但現在有很多輔助器材可以改善這些生理障礙。許紓語說:「我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學員們有進步,主動找資料,甚至跳脫書本上的內容,研究新的方法改造衣物樣式,感覺很有創意,令人感動。」
周佳儀表示,縫補班是50+計畫的新嘗試,不僅習得能幫助自己生活上實際應用的技巧,更期待能透過在社區幫助他人縫補衣物、製作販售設計小物、實際開課教學等,未來透過與社區洗衣店的駐點合作,讓學員實際應用所學,修改衣物,賺取額外收入,甚至與里長辦公室合作,集結學員幫助鄰里的獨居老人或弱勢家庭縫補衣服,或是提供義賣作品,讓學員有機會貢獻心力回饋社會。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