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隨著影音串流平台盛行與家庭劇院普及化,30年前從家裡拿出小板凳蹲坐在社區廣場觀看露天電影的景象,僅存於4、5年級生的記憶。然而,新北市新莊社區大學「新莊映畫社」一群人年輕人,2017年開始策動恢復此項記憶的行動,首先透過社團凝聚喜好看電影的人,並將看電影這檔事化為社區公共行動,重新找回與鄰居一起看電影、聊天、唱電影主題曲的樂趣,也透過映後座談會分享兒時的經驗故事,體現社區共學的具體行動。

2017年,新莊社大與國家電影中心合作首辦社區型「板凳電影展」,主題為「瓊瑤電影」(註一)。當播放完《我是一片雲》之後,邀請社大學員「瓊瑤迷」擔任映後分享者,由於講得太生動有趣,勾起其他學員的生命記憶,甚至覺得一起看電影及分享觀後感言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自此慢慢凝聚出「新莊映畫社」。

與過往不同的是,播放影片不在是大型的膠捲式電影播放機,也沒有廟埕擺攤的小販,而是在新莊中平公園或新莊老街騎樓下,以電腦投影機投射在100吋螢幕上,想要觀看電影的人可以走出自家客廳與社區鄰里一起同樂。

新莊映畫社在新莊老街騎樓下舉辦電影欣賞活動,吸引社區民眾圍觀。(照片來源:新莊映畫社)

新莊社大專員,同時也是映畫社創辦人之一的度昀奇表示,他與同樣喜歡看電影的社大同事李堃滄,於2017年在社大春季班開設「紀錄片之夜」課程,起初是免學費來推廣該門課程,以吸引更多愛好者參加。第一年共開12週課程,課程結束後仍有幾位學員願意繼續留下來,於是將課程轉化為社團形式,延續大家喜愛看電影的熱度。

週四課堂中,新莊社大學生科教室裡約有10名社員聚集,每人從包包裡拿出零食,圍著桌子邊吃邊聊電影情節,你一句我一句,說到開心處哄堂大笑,激動處熱淚盈眶。等到開始播放電影時,大家便安靜下來,放下手邊的零食,專注在電影畫面上,這就是每週「新莊映畫社」的上課景象。

社員大儒與小英也提到,她們過去都是自己一個人看電影,來到社團後,不僅可以一起看電影,聽其他人的觀影心得,更可以培養自己在眾人面前「說電影」的能力,這是參加這個社團最大的收穫。

每週四晚上新莊映畫社社員聚集在教室裡「說電影」,以輪流方式分享觀影心得。(照片來源:盧明正)

以初生之犢精神首辦影展

社團繼2017年「紀錄片之夜」課程之後,經歷2年摸索期,終於在2019年正式成立「新莊映畫社」,同年也舉辦「新莊映畫祭–露天電影院」,分別在新莊中平公園及新莊海山里新莊路空地共舉辦4場,播放《我是一片雲》、《彩雲飛》、《三鳳震武林》及《回來安平港》等4部影片,每一場開演前30分鐘為前導講座,讓觀者對電影背景多一點了解。

看電影可以在社區裡形成一項公共行動嗎?度昀奇肯定地說,當社員勇於分享自己看電影的心得,慢慢的就會形成一種社區公民運動,尤其是舉辦露天電影欣賞及走讀老戲院等活動,勾起大家對老電影的記憶,也增進鄰里間的和樂關係。

「專注和很多人一起看大螢幕電影是一種樂趣。」社員陳進喜對老電影或院線片都有深入研究,他認為露天電影院就是要從家裡走入社區,和許多人一起看電影,那種觀影氛圍可以感染許多人,加上帶領映後座談的主持人引導觀影者輕鬆分享,就能讓快樂因子散播開來。

度昀奇說,社團成員也嘗試從「走讀老戲院」著手進入社區。社大的攝影老師洪國書本身對於老戲院充滿興趣,便以年輕時在板橋地區各戲院看電影的經歷,帶領社員親身走讀老戲院,如數家珍的述說將近30年歷史,不僅獲得社員們的肯定,也確立社團未來的發展方向。

新莊映畫社社員們經常參加影展,藉以觀摩吸取新知。(照片來源:新莊映畫社)

電影愛好者的公共行動

「參訪的老戲院多半是社員們的青春記憶。」度昀奇說,特別是隱身在社區裡、目前已經沒落或消失的小型戲院,透過大家兒時看電影的記憶來建構戲院的演變,進而討論台灣新電影(註二)的發展史,甚至可從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的作品,追朔至胡金銓、李翰祥或更早的文夏主演的台語片年代,透過這些故事背景加深社員們對電影的了解,也觸發成員對社區發展懷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社團會因著季節時令來選片或設定社會議題片,如「浪漫」、「喜劇」等主題,也會穿插勞工議題、導演系列或以色彩關鍵字來選擇相關影片。目前連兩週播放同一主題的兩部電影,第三週為共同討論電影的時間,有時也會邀請紀錄片工作者一起討論作品,讓學員更有收穫。如今社員對電影評析的討論也已累積相當的次數,未來也會整理成電影筆記,將以「同人誌」(指一群同好所共同創作出版的書籍、刊物)方式限量印刷發行,分享給其他電影同好。

新莊映畫社利用「關鍵字」選片,亦可激發想像力。圖中間者為該社團創辦人度昀奇。(照片來源:新莊映畫社)

今年11月,社團將與台南社區大學「開始錄電影研究社」合辦影展,台北與台南各有一場,盼望藉由交流活動,讓一群愛好欣賞電影者走進社區,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做出公共行動。

 

註一:瓊瑤本名陳喆,筆名瓊瑤,出生於1938年,為台灣著名言情小說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及華語歌曲作詞人,其小說作品多半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包括:《庭院深深》、《幾度夕陽紅》、《煙雨濛濛》、《在水一方》、《海鷗飛處》、《彩雲飛》、《一簾幽夢》……等,其電影於70年代風靡全台,也在香港、中國、日、韓和東南亞國家深受歡迎。

註二:「台灣新電影」亦稱台灣新電影運動,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左右,由台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所發起之電影改革運動,主要呈現寫實風格,其題材貼近現實社會,反映民眾的真實生活。(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