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社群平台上經常流傳一段話,有人問起老奶奶維繫60年感情的祕訣,她回答:「我們那個年代,什麼東西壞了都會想要修;你們年輕人,什麼東西壞了都只想要換。」

不過,近年來這種「壞掉捨不得扔掉,修修就好」的觀念,不再專屬於長者了。起源於荷蘭的維修咖啡館,現在全世界有超過二千個據點,於全球各地獨立運作。透過幫人維修壞掉的東西促進交流,不僅修護了每個物品主人的專屬回憶,也提高了社區參與。

美國維修咖啡館(照片來源:李青)

維修咖啡館 社區循環經濟的公民行動

2007至2008年間的全球金融風暴後,全球各地有很多人經濟受到衝擊。當時荷蘭有位女記者對於世界的變化感到憂心,便在2009年於阿姆斯特丹創立了維修咖啡館,這個概念很快的在各國間流傳,捲起草根力量,成為社區循環經濟的公民行動。

在台灣,近年來也開始引進這樣的概念。2014年嘉義市北興街一位青年林鴻章,返鄉在老社區裡經營咖啡館,對面正好是一間頗有年份的維修站,因此他開始進行「維修咖啡館」的實驗,提供來喝咖啡的客人免費維修東西,雖然咖啡廳後來結束了,卻曾促成許多嘉義在地的公民行動與討論。2015年,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也曾辦理相關短期培訓;2017年台中市環保局亦陸續舉辦30場維修活動及10多場維修講堂。

美國第一家維修咖啡館PASADENA的共同創辦人李青和護理師Therese Brummel,2012年在《紐約時報》看到「維修咖啡館」的概念,於是連結當地時間銀行的志工資源,催生PASADENA維修咖啡館。2018年時因對於台灣社區營造發展及地方創生政策感興趣,便來台灣就讀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她表示,PASADENA維修咖啡館成立後,發現原來需要修的東西五花八門且不計其數,卻從來不擔心沒志工幫忙。原來在社區裡,早就隱藏很多人喜歡做這件事的人,只是以往沒有一個凝聚大家的力量。

李青與維修咖啡館的夥伴們(照片來源:李青)

修舊物和履歷 也修護了情感與記憶

「東西壞了,對很多人而言,直接換掉是最省時的方法,但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我們往往沒有想到地球所要付出的代價。」李青表示,維修咖啡館表面上只是修理壞掉的東西,但真正的理念是要惜物而不浪費,因此吸引很多重視環保的人加入。以荷蘭為例,一年修好的東西,約可免於丟棄4千噸的廢棄物,讓資源循環又經濟。

7年來,他們到社區、藝術館、銀髮中心等地舉辦行動維修咖啡館,每次都會有上百個人在同一空間,且東西修好了,卻不想離開,把過去時代裡大家互助合作的模式也找了回來。她笑說:「當時有個志工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工作,常得花十幾、二十年才能修護火星裡的東西,但在這裡,只要花一點點時間就可以維修好一個電鍋,對他而言容易多了,且得到的感謝也很多。」後來出現了一個懂得復健、幫大家修理身體的志工,甚至還有修整履歷表的人。

近二年在台南舉辦多場維修咖啡館活動(照片來源:李青)

李青分享,維修咖啡館是一個要人有人、要資源也不會缺乏的社區營造行動,尤其在社區裡傳達議題很困難,話題太嚴肅也會讓民眾不想親近的狀況下,「維修咖啡館」會讓人感覺輕鬆自在,在喝咖啡、輕鬆聊天之間,居民的情感自然而然的建立。

維修咖啡館在台南  促成街區串連的可能性

李青曾在台南進行多場「維修咖啡館」活動,且受邀於台南社區大學開設相關課程,並在今年六月正式在台南的「白日夢工廠」裡成立「台南維修咖啡館」,盼這個力量根植台南。她分享「古風小白屋」的案例,樂見台灣已經開始有這樣的風氣,且相信每個社區都有能力長出屬於自己特色的維修咖啡館。

「我們常很在意付出和得到的對等關係,但在維修咖啡館裡,付出可能不是用金錢回應你。」她曾經遇到一個伯伯,拿了一台又一台的收音機到維修咖啡館來修理,後來伯伯也提供自己的餅乾和水果,成了一種善的循環,伯伯不只很開心,也將這件事分享給朋友。

東西壞了送到維修咖啡館誏專業團隊修復,是創造循環經濟的公民行動。(照片來源:李青)

維修咖啡館是一個可以結合在地特色、扎根在地的凝聚力量,而這股力量,就是社區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的韌性。維修咖啡館近10年來在全球各地開花,期待能增加居民參與及街區串連的可能性,讓維修咖啡館不只修東西,也能恢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