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牧

烘培坊、復育中崙仔溝、社區農場……由一群社區媽媽組成的「奇岩社區發展協會」,位於台北市北投區,自1994年創立以來,透過各樣社區工作,不僅實踐了維護環境與生態,更建立在地交流網絡,開創社區夢想的未來。

經營烘培坊的目的,是為了培力社區媽媽們的第二專長,且在嚴格的有機認證食材把關下,提供居民健康的點心。最初由於社區媽媽向主婦聯盟合購的食材沒有用完,為了避免浪費,開始有做成點心的構想。適逢當時政府正在推動「多元就業方案」,協會便申請經費購買器具,也邀請師傅培訓,烘培坊便這樣應運而生。社區媽媽們大多沒有製作麵包、饅頭的經驗,可以來幫忙的時間也很零碎,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烘培坊逐漸擁有一批忠實顧客,甚至成為協會推動社區工作重要的資金挹注。

社區媽媽們在烘培坊很有活力的忙進忙出(照片來源:張以牧)

山水奇岩夢公園 與自然生態共存

協會也藉由中崙仔溝的復育,維護社區的生態與環境。中崙仔溝位於台北市北投區,上游源自丹鳳山的山溝,下游匯入磺港溪,是奇岩社區裡難能可貴的資產。隨著環境的破壞,促使奇岩社區的居民共同思考如何維護中崙仔溝周邊的生態。

社區居民於是舉辦工作坊,激發彼此的想法,打造生態池便是工作坊中所凝聚的共識。將位於中崙仔溝上游的崇仰公園打造成生態池,此外也在位於中游的清江國小建一個生態池,下游同樣進行生態的維護。奇岩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古秀珍指出,這樣的發想也具體實踐在2006年開始的「山水奇岩夢公園」,以及後續市政府進行的都市計畫之中。在市政府、協會與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開始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並在生態池中栽種台灣原生植物、營造共生環境等,一步步完成上中下游的生態復育。

生態環境建置只是起點,更重要的是後續的深耕教育與維護。因此協會連結清江國小,在學校每年的歲末登山活動時擔任導覽解說的工作,也邀集社區志工每個月定期維護崇仰公園。

對社區居民來說,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就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照片來源: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奇岩76開心農場 連結在地情感

2018年協會申請台北市產業發展局的社區園圃推廣計畫,在44位社區志工的努力下,將原本雜草叢生、滿是工程廢土的社區閒置地,打造成可食地景「奇岩76開心農場」。

協會邀請樸門農法的專業老師,在這塊0.1公頃的都市小農場中,從養地、施肥、種菜等,均以順應自然生態的方式進行,農場分為公田與私田,私田部分開放40個名額,無須繳納租金,只需自行準備農耕用具,即可種植自己想種的花卉與農作物。公田中所種植的蔥、高麗菜、迷迭香等,提供給烘培坊使用;地瓜葉與其他作物則會每個月送給周邊的老人安養中心,或是有需要的社區團體;另外協會也會每個月舉辦一到兩次共餐,邀請社區居民共享農場所產的農作物。

古秀珍說:「自從有了奇岩76開心農場,居民之間的情感也越來越緊密。」一方面申請私田的居民有一半以上是長者,農場成了社區長者的一處樂活基地;也有許多居民在看到成果後,主動來農場看看,彼此間的交流就此產生。

「奇岩76開心農場」將荒地變沃田,也連結在地居民的情感。(照片來源: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居民一同共享「奇岩76開心農場」採收的蔬菜(照片來源: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延續社區發展協會  建構有歸屬感的奇岩

當然,光靠協會的能量,無法獨自推動這些社區工作與連結居民。除了政府的計畫與資源挹注外,在地民間團體的互助合作也是功不可沒。古秀珍表示,以合作密切的北投社區大學為例,在2016年進行社區的植樹活動時,共種植了400多棵,建置「奇岩76開心農場」時,社大的志工也大力協助,並連結在地居民參與。社大也會邀請協會協助社區導覽,或是每年舉辦成果展時邀請協會共襄盛舉。

這條社區營造之路,並非一路順遂,與北投社大合作的植樹,時常會被不明人士鋸掉,使得原先的400多棵,如今僅剩100多棵,協會只好做支架保護並加強定期巡邏;另外像是社區志工缺乏新血,或是政府補助金額降低等,都衝擊著社區營造的推展。但古秀珍認為,奇岩社區就是一個溫馨的家,社區發展協會在當中,更是舉足輕重,不論碰到什麼困難,都要持續下去。

「儘管從事社區工作並不輕鬆,但正是因為有協會,讓理念相仿的大家聚在一起,使我們不管是在推動奇岩76開心農場或是其他的服務中,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歸屬感與社區之間的連結,這也是我們要持續傳承下去的原因。」古秀珍說。

奇岩社區發展協會獲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頒發的年度社區認證(照片來源: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