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老七佳石板屋聚落(Tjuvecekadan排灣族的稱呼)位於屏東縣春日鄉境北方,海拔高約570公尺,有近50幢石板屋,為排灣族現存傳統石板屋聚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2009年2月18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將「屏東排灣族石板屋聚落」列入世界遺產(註一)潛力點之一,隔年8月5日屏東縣政府將老七佳聚落登錄為重要歷史聚落。

目前擔任屏東縣春日鄉老七佳石板屋文化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國立屏東大學原住民族健康休閒與文化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郭東雄表示,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把老七佳石板屋聚落完整保存,若能被列入世界遺產登錄項目之一,對台灣與排灣族來說將有重大意義。

根據日本學者中村孝志所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記載,自1647年起,戶口表中明確記載老七佳石板屋聚落的戶口數為75戶、314人,可見在荷蘭統治台灣時期,七佳部落已是穩定聚落,至今超過400年歷史。由於聚落位於山中交通不便之處,至今沒有電力供應,也沒有電子通信訊號,是台灣最後的「黑暗部落」,在不受人為的干擾之下,完整保持部落的原始風貌及生活型態。

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是埋藏在綠色叢林的寶藏,2009年行政院文建會列為申請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照片來源:盧明正)

超過400年的排灣族傳統聚落
「搶固修護工作極其重要,不僅保存房屋硬體,也希望透過舉辦文化活動,活絡人們對石板屋的記憶。」郭東雄表示,老七佳有完整的石板屋聚落群,是排灣族文化中重要的歷史資產。經由族人的集體共識,且學習如何自處及持續運作,以保留完整的聚落紀錄,讓這個部落能被國際看見。

老七佳聚落隨著傳統自主時代、荷治時代、清代、日治時代,而來到國民政府時代,1963年配合政府推行「山地住屋改善計畫」,將部落族人大舉遷至力里溪東岸,與來義鄉南和村遙遙相對,此稱為「舊七佳」;1972年遭逢莉泰颱風侵襲,部落又再次往下遷移,即為如今的「新七佳」,是族人最後落腳及生活的地方。

2010年部落族人共同籌組設立「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以搶救及保存傳統老七佳石板屋聚落為主要目的,維持聚落週邊人文及生態環境,辦理傳承文化的動態、靜態展覽活動,建置可以永久典藏的數位資料庫。協會籌組期間,協助行政院文建會會勘老七佳部落,並申請登錄「世界遺產潛力點」。協會成立第一年,承辦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的「埋藏在綠色叢林中的寶藏–老七佳石板屋聚落特展」,同時協助屏東縣文化處將老七佳石板屋聚落登錄為「歷史聚落」;2012年辦理「老七佳部落人才培訓」活動,希望透過號召部落族人投入傳承文化的集體認同感,共同為復振部落文化而努力。

站在自家石板屋前的郭東雄,最大的願望就是把老七佳聚落文化保存下去。(照片來源:盧明正)

獲文化部補助 修復21棟石板屋
值得一提的是,協會於2011年獲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並辦理「老七佳石板屋緊急搶固修復計畫」,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也培訓25名石板屋工班,遵循排灣族古老的傳統智慧與工法技術,一起加入搶固修護工程,2013年宣告完工,共計完成21棟石板屋修護工作。

老七佳聚落的石板屋是極符合環保與人性需求的「綠建築」,每一棟石板屋彼此相連,顯見緊密的鄰里關係;石板屋不使用鋼筋混泥土,而是就地取材以板岩或頁岩為主要建材,除了樑柱、房簷是木材之外,其他全是用石板堆砌而成。特別的是,石板屋牆壁及屋頂在石板之間保留空隙,即使在室內也可以燃燒木柴及煮食,燃燒的煙霧上升至屋頂,從石板空隙排放出去,不僅可以防止蠹蟲朽壞樑木,也讓室內空氣形成對流效應,不須現代化的空調設備就能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因此也被稱為「會呼吸的石板屋」。

老七佳石板屋聚落以石板堆砌而成(照片來源:盧明正)

註1: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是一項由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複合遺產三大類,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目的。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文化或自然遺產想入選為世界遺產,都必須經過冗長的準備、申請與審查過程。推動申遺多以地方政府為主,至2019年7月7日為止,中國與義大利各以55項世界遺產並列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