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黃炤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
原文刊登於《食養人部落》2018年01月31日活動報導
106-1學期台大社工系陳怡伃老師開設的「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試圖要把學習的場域從教室帶到台大校園及周遭的社區。在課堂上,老師採用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減少課堂講授,將重心放在課前閱讀以及課堂小組任務與全班討論上,同時搭配著各組選定的社區模擬社區方案進行,從社區界定、需求與資源調查、方案規劃到提案報告等專業工作方法,發想出一份能讓「台大社區」變得更美好的方案。
社區很熟?重新認識!
這學期學生所選定的社區場域及議題涵蓋校內及校外,校內的議題如:打破校園內的隱形界線、創造社科院的學生共煮空間、營造無障礙的友善設施、更新田徑場老舊的使用規範、活化系館閒置空間;校園外則有龍淵里與大學口文史保存與重現、118巷腳踏車停放問題、水源市場周圍衛生安全議題以及加深學生與大學里的互動和連結。學生在課堂內彼此討論與逐步聚焦、課堂外進行實地訪查、蒐集資訊,在學期第15週向業師提案,並由業師評選出可行及創新的社區方案。
學生利用一節課堂的時間實地走訪選定的社區,藉著眼觀、耳聽,甚至是自身的經驗與感受,將社區的範疇、樣貌以及有形與無形的資產記錄下來,並且繪製成社區地圖。第四組的小組成員認為這是最受用的課堂任務,因為可以實際走出教室,更認識他們所選擇的公館區域:
了解到公館除了吃的店家和商圈以外,還有很多文化資本。舉例來說,在出去走訪社區的時候,我們看到公館有三合院、劇場,也有攤販已經在路邊洗菜,煮著麻油雞準備晚上作生意。也因為觀察到這些公館非常在地、有人情味的景象,後續的方案才會朝向以記錄故事為主的方式進行。
實作很難?團隊破解!
接著,各組針對關切的議題開始蒐集資料,有些組別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或校內負責相關業務的承辦人員進行訪談;也有些組別透過發放網路問卷來了解社區成員的想法,藉此彙整社區既存的資源以及抽絲剝繭出其中潛在的需求。第一組決定以社科院的學生共煮空間為主題,但資料蒐集過程十分曲折,校方管理單位面對此議題很謹慎,而學生們大多覺得事不關已,社工系學生施語晴覺得:
在每一次的崩潰之中,又多瞭解了自己的社區多一些,大概就是這個學期的社區工作課程的寫照;就像是搜集拼圖一樣,每次任務後領取到的元件看似不起眼,不知道能對完成拼圖有什麼幫助,然而當任務逐漸破關,謎底逐漸揭曉,我漸漸能體會到這個老是被學生批評的體制背後運行的無奈。
在對社區有基本了解之後,小組開始發想可行的社區方案會是什麼?社區方案必須包含方案具體且明確的目標、方案的活動內容以及社區居民的參與機制等。在這個階段,安排各組兩次與課程助教、一次與老師討論的時間,由師生共同面對當前的卡關,以及還可以繼續往前的方向。這個方式是從去年開始試行,發現可以有效將學生從實作的迷陣當中拉出來,回應社區評估的資料和提案的目標,而不被實際而瑣碎的人事物給絆住,或陷入團體思考的執念裡。
知識很遠?帶走經驗!
到了學期尾聲,各組學生向兩位深耕社區工作者報告提案,分別是好蟾蜍工作室林鼎傑導演與社區實踐協會林玲安社工,兩位業師從(1)掌握社區特性與資產;(2)回應社區工作的價值與原則、(3)運用社區工作的方法與技術、(4)方案結構完整且具可行性、(5)實踐社會關懷的創意──這五個面向選出評審獎並給予回饋。業師們一致認為在社區做方案,重要的是如何有自己的工作目標,但又不失居民能參與和發聲的管道,才不會使方案成為自己小組的創意發想而已。
獲得評審獎的是回應田徑場使用權的第三組,他們完整的檢視了校方規則和使用者需求,在改善靜態的標示之外,提議以接力競賽讓師生、校隊、社區居民在運動中交流,同時建立彼此友好的理解,作為後續討論管理規則的互信基礎。在提案報告當天,同時由現場同學投票選出人氣獎,獲選的是第八組,主題是與社工系學生息息相關的後門118巷腳踏車停放問題,這組的發想是串連店家和住居提供友善臨停區,並結合現場標示和動態地圖,鼓勵騎單車到此覓食的學生能夠好好停車,營造台大與鄰里的良好關係。(本課程所有學生成果海報請見:http://aschool.ntu.edu.tw/index.php/result/page/37)
本課程結合了閱讀、講授、演講、參訪、實作等多元學習方式,期末學生票選出收穫最多的是小組的社區方案實作。學生們在走一遭後,更體會社區工作是怎麼回事,真實的社區議題往往是錯縱而複雜,許多利害關係交織其中,沒有任何一個模型能完全套用。第六組以小福週邊的無障礙環境為主題,借了輪椅自己模擬體驗,再邀請視障和乘坐電動輪椅的學生實地評估,深切感受到這不只是課堂作業,而是一件必須改變的現實。學生杜佩佩和林翔翾在成果記錄裡寫到這個歷程:「……課本上的理論與技巧不再只是空泛的躍然於紙本上,而是能夠真實的進入到社區中,成為實際操作背後的知識後盾……與小組成員一同盤點社區情況,是最能夠體現與實踐知識的方式。」實作的經驗是課程結束後,每個人可以帶著走的活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