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淑德   攝影/潘嘉慧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8年11月,180期。

 

今年6月,主婦聯盟合作社成立滿17年,社員成長到7萬4千多人(戶),以5個分社及54站所服務社員及展開活動。討論多年的分社分立,如何朝「分社單位社化,總社轉型聯合社」來進行呢?這樣的組織分權化,是否能為事業管理與社員治理鋪出更好的區域民主?本文摘錄日本姊妹社東京地區的分權化沿革提供本社組織發展之參考。

8月25日,合作社邀請日本姊妹社生活俱樂部生活協同組合(即消費合作社,簡稱:生協)兩位資深代表人來分享,聯合社伊藤由理子常務理事以20年前參與推動東京生協的分權化,說明緣起與過程;現任東京生活俱樂部生協(以下簡稱SC.東京)土谷雅美理事長介紹東京社區生協活動與事業現況[備註]

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今年慶祝成立50週年,社員人數超過40萬人(戶)[備註] 。發跡於東京的生活俱樂部生協,30年前展開組織改造,將班配為基礎的共同購買,逐漸轉為現在以個別配送為主及9個店鋪的服務,並開展地區多樣社員互助、能源、福祉事業及食農活動。

 

組織再造:落實社員參與及自主營運

1988年,SC.東京成立20週年,社員人數達5萬3千人,確認將以「自立於地區為目標」展開組織再造。隔年,社代大會通過第一次5年計畫(1989-1993),將組織定位從「主婦的生活改善」運動轉為「公民的地區自治」運動,設定兩大改革主軸:一、設立地區生協為長期目標,組織採分權(獨立、自治)但事業聯合統一(電腦系統及物流),二、從共同購買到地區公民自治,打造各地區配送中心、社區據點及事業。將「共同購買的人際關係」擴大為生活與事業的「社區營造」,換句話說,以共同購買為經線,打造地區功能當成緯線,一群人共織社區互助生活網。

一開始面對許多反對的聲音:「只想單純買安全的食物,為何要這麼麻煩……?」理事會、支部針對推動計畫花了4年來回往返、討論修正,終於創立4個地區生協(見下圖),以地區的社員「自主思考,自主經營」各自展開活動,而事業則聯合以增進效率,原東京生協角色轉為資產管理與職員聘僱訓練。

 

勞動自主事業運動:創造「社區裡的工作場域」

在第2次、第3次5年計畫中確認以創造勞動事業的工作場域、從「班」為自治單位轉為以「個人」為基礎的組織營運,以共同購買推動社區營造的中期計畫目標。

在社區中將生活需求以地區為工作據點,發展小型社區勞動事業,因應高齡社會需要的福祉事業,以創造就業來對應失業問題。SC.東京從「班配」轉成「個配及店鋪」,店鋪經營及個配服務由社員組成的小型勞動自主事業來承攬經營及運送。

 

讓「地區」成為各種活動的舞台

創造新的場所,讓社區裡育兒世代或銀髮者,每個人都能找到互助、見面聊天的開心空間。組成「地區協議會」來橫向串連在地的運動團體及勞動事業,彼此支援開展福祉事業、環境及都市農耕活動。善用網路與社群媒體,發展社員間的相互教育,發揮生協的生活工具功能,創造社區中信任、幸福的人際網路。

 

組織分權:成果與後續

SC.東京現在社員8 萬2千多人(戶),許多有意志的個人以「自立與聯合」的信念連結他人、深化自助與互助,形成老中青壯三代間的合作,成功吸引年輕世代的加入。自立與聯合也擴展為地區生協之間、與聯合社或與地區其他組織間關係的基礎。

生活俱樂部堅守的組織三大目的:一、與生產者共同做出消費材,二、打造社區必要的功能,三、建構可展現自我的人際關係。面對暖化及環境惡化、社員高齡化福祉供給不足、農業及中小型加工業後繼無人、大規模災害的互助網,這些困境難道還寄望市場經濟來解決嗎?生活俱樂部以合作社就是解決問題、共築安全的社會工具,正積極發展勞動事業,打造糧食、能源、照護的自給網絡。

 

東京生活俱樂部目前以4個地區生協各自獨立展開社區營造的活動,分別是北東京、23區南、多摩北、多摩南,原來的東京生協角色轉為4單位社的聯合體(圖片來源/東京生活俱樂部生協)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官方網站:http://www.hucc-coop.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ucccoop、 LINE生活圈:https://line.me/R/ti/p/%40efp388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