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雖然無聲無息,但你的生活和生命時時刻刻都在反映你是如何應用它。有多少次你讓時間不經意的從指間流失呢?可曾想過,如果時間可以像貨幣一樣存進銀行備用,那人們的生命又會有什麼不同?


文/吳素華

在沒有階級貴賤之分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時間銀行」(Time Bank)就是一個以公平為前提,建立在互助互惠的思維之上,以解決當時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及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所衍生出來的社會需求。這概念最早在英國,由一名美國教授艾德加(Edgar S. Cahn)提出。操作方式則是把提供協助服務時間記錄儲存,當生活中發生困難需要他人協助時,就可將儲存的服務時間提領出來,接受其他人的服務。

 

台灣的時間銀行 為銀髮照護加分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000個以上的「時間銀行」組織,尤其在美國、英國、日本、瑞士等國家特別盛行。面對高齡化社會,瑞士政府推動時間銀行做為養老的輔助措施,彌補家庭照護人力短缺的問題。

台灣老年人口日益增加的趨勢下,社會、家庭與政府負擔勢必年年擴增。將時間銀行觀念導入老年照護,並在社區內推動,能發揮敦親睦鄰、互助互惠的效益。推動時間銀行超過20年的弘道老人基金會,即鼓勵民眾加入各鄉鎮的志工站,投入服務銀髮族的行列,累積服務時數可用在未來自己或親人有需要時提領使用;新北市也推行佈老志工的關懷服務,運用的也是時間銀行的概念,透過自助互助的方式與長照接軌,為老人照護添力。

 

時間銀行  挑戰志工服務價值

當時間銀行的議題在網路被廣泛討論時,也曾出現不同的聲音,主要是志願服務這種工作,在台灣人的價值觀中是不求回報的「利他」作為,一旦涉及交換,感覺就多了一層「利已」的因素,為了自己的好處去交換服務,在價值觀上產生了矛盾。

針對價值觀的問題,台灣時間銀行協會執行長黃國瑞指出,雖然很多人用所謂的宗教情操不計較的付出,但社會還是需要雙向的互助與互惠交流,施與受如果永遠只是單向進行,就會產生失衡現象。人們需要透過「施」去體驗自己的富有,也需要透過「受」來經驗交流的更深層意義,以人們無法預設的層面來看,所給出的最終受惠的還是自己。樂意「施」也願意「受」,才是讓愛源源不絕流動的關鍵。

就這樣我們重新看待「時間銀行」的意義,將它做為志願服務的一種體現,無關制度本身如何運作,也不糾結在人為的價值判斷上,而是回歸人與人之間本著愛的初衷,去培養志願服務的精神,創造我們想要的理想社會,誠如黃國瑞一再強調的,讓生命找到真正的價值。

 

時間銀行社區交換系統創始人  現身台灣

有了對「時間銀行」的正確認知後,也需要在執行面上善用好的工具來運作。本世紀偉大的思想家,也是南非的社會革命鬥士提姆·詹金(Tim Jenkin),曾為反對南非不公義的黑白隔離制度而入獄,最後雖然成功推翻了政府,卻也在奮戰過程中感嘆權力使人墮落。他基於創造理想社會的初衷,為了能真正解決社會不公不義的問題,從社會運動者轉而投入社區交換系統的軟體研究,繼而創辦了CES(社區交換系統)的時間銀行體系,過程中深深體會時間的最大效益,可以做到不分種族、不分年齡,即彼此時間交換時間、服務交換服務,發揮互助互惠的精神。

提姆·詹金自己編寫的CES Community-exchange時間銀行社區交換系統,目前已被全世界30多國、900個社區廣泛的使用。這套系統引進台灣的同時,CES時間銀行創辦人提姆·詹金也將於11月受台灣時間銀行協會之邀,前來台灣進行「國際時間銀行交流論壇」,推廣將無形的時間轉化為有形的社會資產,進而創造生命價值。

當時間可以存進銀行,你的生命會有什麼改變?(圖片來源:dreamstime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