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因八八風災失去家園的好茶部落,搬遷到屏東禮納里瑪家農場的永久屋基地,專案經理陳學賢與青年團隊,是如何解決好茶部落的困境、陪伴長者渡過失落情緒?又是如何在看似不可能成功的條件下,讓當地接待家庭至今接待了二萬多位「家人」,成為近十年來備受各界關注的社區產業?

禮納里部落的永久組合屋,每一戶人家都有不同的門面設計(照片來源:陳佳楓)

 

脫鞋子的部落 媲美普羅旺斯

在台灣屏東禮納里瑪家農場上,住著好茶部落、大社部落及瑪家部落等三個部落,約400多戶人家,他們因2009年的八八風災失去家園而聚在這裡。進到部落,會發現這裡的街景可媲美南法的普羅旺斯,每戶人家的獨特門面,都是由部落居民運用原住民元素重新打造而成,家家都有不同的特色。其中的好茶部落,是八八風災裡受傷最嚴重的部落,舊好茶村當年遭風災滅村,因而暫住隘寮營區,後來輾轉搬遷到禮納里瑪家農場上。

來到禮納里瑪家鄉的好茶村,映入眼廉的是街口上大大的腳印,這裡又被稱為「脫鞋子的部落」,脫鞋子代表對上帝的敬意,SaaBaw(沙寶)是好茶村基本的問候,也代表最深的平安祝福。這裡充滿著魯凱族濃厚氣息,家門前以傳統石板鋪成的主客廳,木頭雕刻的圖騰等彩繪裝飾,刻劃著魯凱族人流傳已久的文化特色,顛覆了重建區永久組合屋呆板單一的刻板印象。他們領著客人脫下鞋子,接受族人的迎賓儀式之後,便成為好茶的「家人」。

好茶部落的街口有二個大腳印,又被稱為脫鞋子部落(照片來源:陳學賢)

好茶村不但重建自己的部落,還發展出「接待家庭」的社區產業,他們將自己的家庭敞開,接待旅客,近十年來,好茶部落成為許多旅客到屏東必訪之地,也是許多社區人士前往學習的社區典範。目前好茶共有40多戶接待家庭與20戶以美食、手工DIY為主的家庭,結合部落生活文化,與遊客分享傳統民俗。

 

以接待家庭為社區產業

好茶村產業的幕後推手,是一群六、七十年次的團隊,其中專案經理陳學賢,是瑪家鄉北葉村的排灣族青年。在八八風災過後,媒體還未能觸及,陳學賢就以社工的身分到隘寮營區陪伴好茶部落的居民,每天跟他們一起開會、相處,期間他觀察到好茶部落居民的喜好,成了他後來加入社區產業推廣的重要元素。當時他感受到從事社區工作必須保持靈活、彈性和速度,於是他離開較制度化的機構,嘗試進到社區,並選定了好茶部落投入社區工作。

陳學賢表示,災後,其他兩個部落居民還有舊部落可以回去,也有一些資源及生態能發展產業,而好茶部落成了一個沒有故鄉可以回去的原鄉,這是讓他留下來服務的原因。當時好茶部落的劣勢比優勢多,雖然有事前規畫,但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陳學賢發現,當時很多政府部門及社區推廣的產業,大都是咖啡、手工藝、石板等,但長者因風災失去了家鄉,根本沒心思再去上課或做這些事。這些留在部落的長輩大多獨居,很喜歡與人對談互動,從中得到情緒上的舒緩。陳學賢選擇讓好茶部落以接待家庭為社區產業出發,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正值共享經濟起飛之際,接待家庭的主題符合需求,才能一直走到現在。

 

不好玩的部落 卻成熱門景點

接待家庭的模式一開始,就讓大家感受到這似乎是一個很適合發展的產業,除了部落長輩可以經常接觸到不同的人們,重覆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也能從不同旅客的回饋中獲得許多。陳學賢說:「原本只是希望部落長輩可以透過接待,獲得心靈的陪伴,沒想到變成一個很多部落觀摩的產業指標,我們自己也很訝異。」

好茶部落至今接待了二萬多位家人,卻未影響他們原有的生活步調。他們一再述說失去家園、重整家園的故事,接待家庭成了長者與青年共融的天地。接待家庭不曾為了旅客而改變任何生活方式,因為他們就是要讓旅客可以深入體驗部落的生活。

陳學賢笑說:「因為是重建的部落及組合屋,我們沒有原住民山林、捕獵活動。」所以他們最常對旅客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部落一點也不好玩!」那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來好茶部落呢?「是部落長輩們真摯的情感與真誠相待,打動了旅客吧!」陳學賢說。

好茶部落的長輩因接待旅客而獲得心靈療癒(照片來源:好茶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