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後壁區裡有很多隱藏版的老社區,它們皆有著獨特的生活態度及草根生命力。就像後廓里這群不經意變身為時尚包款設計師的茄芷阿嬤們,不但讓傳統技藝得以傳承,也結合文創元素創造新產業,重新賦予社區新價值。
文/陳佳楓
無米樂的隱藏版老社區
十多年前由莊子(莊益增)導演夫婦所執導的記錄片《無米樂》,曾創下台灣記錄片罕見高票房記錄,且獲得許多國際大獎。片中記錄號稱大穀倉的台南市後壁區農民們的故事,此後後壁區便成了台灣著名觀光景點。社區的風味餐割稻飯、文林伯的牛車、崑濱伯的樂觀、煌明伯暖呼呼的棉被、手工黑糖、嫁妝街、民宿服務、無米樂動態農村博物錧……都成了當地的幸福指標,很多人都忘了社區原本的名字,而統稱它為「無米樂社區」。
無米樂社區十多年來成了眾多媒體爭相採訪的景點,重生的老社區與熟齡長輩因此有了嶄新的靈魂,它代表著的不只是一個農業老社區的延續,還包含了「無米樂」這三個字背後隱含的生活態度及生命力。除了記錄片中崑濱伯夫婦、文林伯、煌明伯等主要角色成了素人明星外,也帶動台灣對於社區發展的重視,積極進行社區改造、產業活化,提昇社區文化價值與觀光商機,讓那些不得不離開偏遠家鄉工作的年輕人,有了返鄉服務的機會。
後壁區總共有21個里,除了近年來發展快速的菁寮里外,2012年台南藝術大學學生入駐土溝里後,由青年與長輩們一起打造的「土溝農村美術館」也為後壁創造熱門新景點;而擁有兒少築夢基地和台南第一個社區合作社的「仕安社區」,也是後壁區值得造訪的社區之一。
另一個「後廓社區」位於後壁區的最北方,是個用衛星導航還是會迷路的地方,雖少為人知,但當地的美麗景色,絕對值得讓人在這裡迷途一下午。後廓社區裡,有一個返鄉里長及一群茄芷阿嬤,悄悄地在為老社區注入青春活力。
返鄉里長與茄芷阿嬤的文創魂
年輕時因為故鄉工作機會少而離開臺南的黃正雄,返鄉數年後在父親的鼓勵下於2006年參選里長,順利當選並連任。十多年來他帶領著一群長輩,讓豬舍變茄芷工坊、三合院變民宿、乞丐袋成了時尚名牌包、老社區的文化傳承成了創意新商品,許多已退休或準備退休的長輩們,結合傳統與創新的力量,再度獲得自我實現的機會,也賦予老社區新的生命力。
其中,茄芷阿嬤手作的包包,不但成為2012年台南市立圖書館贈禮,其茄芷袋設計元素,也成為2017年雙十國慶舞台設計參考。茄芷袋是台灣早期婦女常用的購物袋,以藺草編織而成,在農業時期常被們揹著買菜或裝農用品,一般人叫它阿嬤包,「茄芷」這名稱是用日語發音「large」而來,意思是大的包包。後期的茄芷袋則是用紅藍綠顏色的尼龍繩製成,全盛時期一天生產三千個,至今全台灣則只剩三家工廠生產。後來後廓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茄芷工坊,以茄芷的元素及文創的精神,將其製作成精緻手提袋。
阿嬤們手作的茄芷袋,各具不同特色,加上創意發展成各式不同用途的大小袋子,因其獨特性,茄芷袋有了新的生命價值,也成為許多文藝青年的愛用包,後來更被稱之為「台灣LV包」。由於是阿嬤們親手縫紉,不易量產,所以也不容易發生撞包的情況。而茄芷工坊在社區發展協會申請的多元就業團隊下,所得盈餘全部回饋社區。為傳承產業及手藝,茄芷阿嬤工作坊也經常招待前來社區參訪的旅客,進行藺草編職DIY及手工藝品、拼布包課程體驗等。將傳統記憶(技藝)化為時尚文創商品,阿嬤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時尚包款設計師,陪著許多年輕人們青春逗陣走吧!若來到無米樂社區,可一定要到茄芷工坊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