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很多人感嘆,社區裡大都有一套遊戲設備,但它們卻長得一模一樣。今年全台各地有許多特色公園及共融遊戲場進行大改建,以創意、啟發性的共融式遊具遊戲埸取代罐頭遊具公園。使遊樂場不再大眾臉,讓孩子玩得開心、父母安心,還能悍衛社區兒童遊戲權,提供發展助益、符合共融原則。

象山公園的遊樂場地景丘(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共融性遊樂場又稱作包容性遊樂場,是由美國 Play Core 公司及猶他州立大學殘疾人中心所提出,為了提供公平的遊戲機會,使所有兒童都能從遊戲的發展益處中受益,他們提出共融遊戲7大原則,包括公平、融合、聰明、獨立、安全、積極、舒適等。其中公平及融合強調遊戲場應排除空間障礙,促進所有人(含失能者)公平使用,因而「平等參與」是共融最重要的訴求之一,希望創造一個能讓所有人平等參與的環境。

基於此原則,近年來雙北市政府紛紛推動「Play for All」的概念,希望打開遊樂場的大門,讓一般人、年長者與身心障礙者全都可以進來,不再被公園設施拒之門外,因此紛紛發展出「共融式公園」及「共融式遊樂場」,並各有特色。例如台北市的象山公園(前中強公園)不但提供共融遊戲場,它本身就是樹蛙生態保育區,每年10月至隔年3月可以去聽樹蛙唱歌;天和公園融合木屑鋪面及人造溪流等設施;而新北市板橋區的四維公園則結合空中鑽籠與巨獸溜滑梯等大型攀爬遊具,也首創跑酷攀岩坡道、山丘神秘隧道鑽洞樂趣,提供孩子冒險體驗。

以台北市為例,自 2016 年起推出「 play for all ──共融式遊戲場」政策,目前已完成33座,為了讓截然不同需求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市府結合公園處、水利處等相關局處,陸續設置無障礙環境且兼具特色的共融式遊戲場,從大型公園著手,一步步汰換舊遊具,換上全新的共融式遊戲場。為了讓這些遊戲場更有特色,台北市府由下而上,與當地民眾、公民團體開了許多場工作坊共同討論,再請優秀的設計團隊進行創意發想和設計,因此打造了這33處各有主題的共融式遊戲場,讓大人、小孩,甚至身障兒童都可以玩。希望藉由共融遊戲場,提供民眾平等的遊戲機會,取代那些限制想像的遊戲場。

而由一群媽媽號召成立的「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特公盟」),在 2017 年成立後,也開始推廣兒童遊戲權及表達意見參與的權利,並爭取設立全台適合兒童身心發展並兼具多元特色的理想公園。特公盟統計,台灣各地約有 5,000 多座公園,其中高達 3,000 座是塑膠罐頭遊具,發起人林亞玫認為,每個社區應以一個大型主軸公園、搭配 5 個小型鄰里公園,做為整體規劃設計,讓主軸公園以共融為特色,提供各年齡層及障礙孩童,都有各自適合的遊具,促使整個社區空間能達到真正的共融精神,因而特公盟在今年6月也爭取高雄鳳山為示範點,期待這樣的共融性遊戲場可以在全台遍地開花,進而提供更多人平等參與的機會。

天和公園採用木屑鋪面的遊樂場(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