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二十多年前,一邊在高中進修、一邊照顧家庭的李金雀,到一個幾近荒廢的活動中心工作。因為高度的行動力及助人的心,帶領這個據點成為社區居民的第二個家,也成為許多社區的典範。為了擁有更多專業幫助人,李金雀也進而取得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的碩士學位。
這一天大雨滂沱,李金雀開著車,在人車鼎沸的市場繞了很多圈才找到停車位,面對繁雜的手續,她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就為了尋求失智伯伯的公費安置機會。
另一天,按了門鈴,失智伯伯沒有忘記和李金雀的約定,裝扮整齊、精神奕奕的站在李金雀面前,等著前往一個可以長久安居的地方,一路上伯伯充滿感謝的告訴李金雀,在居無定所的晚年,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他安定下來,他感覺很開心也滿足,高齡九十歲的伯伯終於有家了……這二十多年來,忘了經歷多少這樣的個案,每一次,都在李金雀的心上留下一個刻痕。
無敵行動力 讓凋零社區活起來
李金雀是台南市南區國宅社區服務中心的總幹事,二十多年的努力,帶領社區獲得全台「社區金點獎」團體獎、個人獎雙料獎項,她不但推動社區老人關懷,成為台南市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委員、社會處志工培訓種子講師,就連市府舉辦大小場區里公益活動,都邀她擔任一線主持人,口才與熱情百分百,許多社區也紛紛邀請她分享經驗。
而她帶領的南區國宅社區,也是台南最早成功活躍老化的社區,看來能量十足。但是鮮少有人知道,二十多年前,這個社區曾經凋零,而社區服務中心只有場地出租功能,社區裡大都是二層樓的平價建物,屋型偏小,違建戶或弱勢戶的子女長大後外出,留下長輩,因此獨居老人偏多。
當時,李金雀一邊照顧兒女,一邊從事家庭成衣加工,後來因為就讀高中夜校而分身乏術,在人情邀請下到月薪僅一萬三千元的國宅社區活動中心服務,這個選擇可讓她兼顧家庭與學業,但是顧場地的工作內容太無趣,使她萌生去意。她回想當年,對著當時的理事長說:「好歹我也是個人才,不想在這裡虛度光陰。」但理事長請她給彼此三個月的時間。那三個月,她面對服務中心堆滿雜物的狀態,維持著收場租費、見到公文就存檔的乏味工作內容。
但閒不下來的她,無意間發現活動中心居然有個圖書館,堆滿蒙塵的套書,於是她上班無聊就跑去擦書,並把圖書館整理乾淨。隔了一個季節,圖書館終於來了第一批訪客,是一位媽媽帶著三個孩子;後來更來了一群社區的小朋友幫忙擦書,後來他們一直留在協會幫忙。誰也沒想到,1998年4月23日世界書香日,在文建會與鄉城文化基金會的協助下,台南市第一個社區讀書會就在這個國宅社區中誕生,而當年幫忙擦書的那位媽媽則成了社區國宅中「智慧讀書會」的會長。
現今在南區國宅社區裡,每天都有美術、歌唱、手語班等免費課程,也是因為當時某位書法老師願意服務,促使李金雀以服務中心剩餘的二千多元印製招生簡章,慢慢成為現在的規模。那二千多元,發揮了效用,讓國宅會訊從2000年創刊迄今不曾間斷,更從單色版變成現在的彩色版本。
限制人生的 真的不是老
當年乏味的工作中,李金雀無聊翻翻公文,發現基督教女青年會協助社區辦理母姐成長營的活動,讓她將社區活動中心的觸角擴及家庭與兒童,也因著社區的特性,逐漸發展出關懷長輩的工作。
李金雀認為,人生有目標,生活就有希望,即使是老人家也需要方向。因此她以鼓勵熟齡長輩走出來當志工為目標,但長者必須健康、快樂才能成為志工,所以南區國宅社區透過「創造老頑童的春天──深耕銀髮族志願服務計畫」推展銀髮族志願服務,落實在地服務精神。老頑童團員中有半數受過基礎及特殊教育訓練,並取得志願服務紀錄冊,最高齡者84歲。
有一天,李金雀在公園散步,突然看到鳳凰木豆莢,隨意敲擊可產生天然的樂音,讓她靈機一動,將其加工成為長輩們的創意樂器。這眾所皆知且獲獎無數的「老頑童創意樂團」就這麼自然的組成,40多位75歲至92歲的高齡長者時常到各地表演,樂團所採用的樂器都是大夥兒巧手DIY的天然環保素材,如鳳凰木豆莢、貝殼響板、飲料杯或鐵罐沙鈴等。不僅如此,長輩們還擔任志工認養廚房,為日照班提供共餐。
沒想到這些以社區為主的健康促進活動,能夠走出社區,到台灣各個角落,將活力感染給眾人,也服務許多同樣年邁的長者。你怎麼看老人,決定老人怎麼看自己,這些長輩的活力展現因被更多人看見、肯定,進而找回自信,他們不但沒有成為社會與家庭負擔,更回到社區進行傳承,如洗愛玉、製作芋圓、包水餃、饅頭、挽面等手藝,為國宅社區每年的兒童夏令營增添不少樂趣,也因而形成88歲銀髮社工及7歲夏令營學童的溫馨構圖。
持續父親助人的良善循環
多人印象中滿臉開朗笑容的李金雀,其實來自困苦的家境,即使不富裕,父親仍會幫助其他弱勢家庭,這影響她生出樂於助人的性格。李金雀說:「投入社區關懷行列,會發現人群互動力量很寶貴,你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這樣良善的循環永無止盡。」這二十年的歲月中,她不但帶領社區成為耀眼的據點,也不忘自我進修,從大學的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畢業後,她又繼續取得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的碩士學位,希望自己可以運用專業幫助更多人,也希望將父親助人的力量發揮到最大。對她而言,最開心的事,莫過於看到眉頭深鎖的人走進據點,卻能夠眉開眼笑地跨出去幫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