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配合中央政府展開「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的相關工作,於日前結合民間單位共同舉辦「社會企業力推動文化資產再生──文化保存系列論壇」,倡議推動台灣古蹟的修復與再生,透過國際與趨勢觀點、在地案例營運的分享,號召更多社會企業和熱心於文化經營者投入,讓文化古蹟成為轉動地方經濟的力量。
「社會企業力推動文化資產再生─文化保存系列論壇」於2019年1月5日下午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登場,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首開第一場專題演講,主題為「文化台灣再造歷史現場」,第二場演講由亞洲大學教授林磐聳主講「設計翻轉.地方創生──台灣地方創生推動歷程及執行案例」,第三場演講由國立成功大學教授劉舜仁主講「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活化創新:台南近年的經驗分享」,第四場演講則由成美文化園執行長陳茂嘉主講「成人之美──大永靖生活圈計畫」,演講後進行座談會。
「『文化臺灣』施政理念即落實文化公民權,透過健全的文化治理公共支持體系,讓文化生態永續、文化扎根。」施國隆局長表示,目前文化部已核定19縣市29項計畫,如高雄市「左營舊城見城計畫」、金門縣「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等正在執行中,相信很快就能與大家見面。然而文化資產保存仍然面臨許多挑戰,目前全國有形文化資產指定登錄2,442處、無形文化資產登錄660案,是各級政府、公民團體、公私協力努力促成。為促進公私有文化資產保存,文化部將加強協助,獎勵私有文化資產保存,鼓勵企業捐助,擴大引入民間組織資源。
林磐聳教授於2016年率領設計師團隊利用設計翻轉參與國發會的文創計畫,此次他以「設計翻轉,地方創生──台灣地方創生推動歷程及執行案例」為題發表演說。他表示,如何將台灣鄉鎮不同的特色,變成設計元素,不論是推動地方觀光、文創設計,台灣元素都是豐富的發揮空間,是推動地方文化轉變的力量。他以近期在2018年於日本東京舉辦台灣設計展覽為例,以台灣花、竹、茶、先住民、離島與戰地文化為設計元素,成功吸引數萬名日本民眾對台灣文化有更深度的認識。由此可見,台灣應善用文化資產,來進行地方創生,不是仿效日本觀點、不是城市觀點、而是創造真正屬於在地的文化特色。
劉舜仁教授則以台南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活化創新為例,他說,近400年台南已累積數量可觀的老廟、老屋和老物件,讓台南具有豐沛的文化資產。例如「胖地」即利用1962年老屋進行改造,成為知名數位自造者交流空間;「線狀耕耘」屬於公共空間改造的一環,府城正興街街區透過老屋立面改造,提升街區景觀,再現古都風華;「面狀提升」為全市性歷史街區指認,藉由GIS進行盤點記錄,包含建築、傳統工藝與美術等無形文化資產都納入記錄,透過邊做邊修正的過程,重新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歷史文化古城生命體。
成美公堂位於彰化縣永靖鄉,原為清國子監魏尚瑩故居,被稱為台灣20大民間古厝。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費時8年,依照「修舊如舊」與「真實性」原則,花費1,500萬元搭設一座等比例的試作區,將最複雜困難的部分模擬試作,並做到精準修復。執行長陳茂嘉表示,這項創舉是私人企業投入文化資產保存的先鋒,等比例試作區目前也完整保存,以作為修復研究的傳承區,將善用社會企業力參與私有文化資產保存化為行動,以期文化資產價值成為公共財,落實推動傳承。
施國隆總結表示,「文化臺灣」是政府推動國家建設首要目標,不僅影響國家的競爭力、軟實力與影響力,更是豐富民眾日常生活價值內涵的積極作用力。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呼籲社會大眾持續投入文化資產保存的議題,共同落實文化台灣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