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震威
走進兒少專屬的小天地據點裡,牆上五彩繽紛的彩繪塗鴉立刻吸引著訪客的目光。沈曜逸說,每個牆面上的創作都由孩子、社工以及在地藝術家共同創作,擁有不同的主題與創意,為據點增添風采。
從陪伴看見需要
沈曜逸也說,這裡是屬於每個在這裡使用空間的人,並非因為是大人或是社工就擁有多大的空間支配權力,這裡是互為主體共同維護的空間。這也跟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在社區中的服務一樣,並非強制性的上對下的給予,而是在藉由陪伴的過程,了解需要,繼而提供機會、資源與服務,讓孩子與居民能達到屬於自己的目標。
在彩繪牆面上,一張大海報吸引著訪客的目光,上面寫著「據點規則投票」。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社工林玲安說,這是孩子與社工共同商議制定的規則。過去其實據點並沒有制式這個規定,但隨著孩子愈來愈多,有些孩子提議制定據點規則,因而有了「新安議會」的誕生。
會議進行方式是以便利貼的方式,由大家提出些許規則之後,經過逐項討論,再由大家投票表決;投票的方式是以投下反對票來作為評定標準,當反對票數多於參與投票人數的一半時候,則此項規則就不列入規定中。剛開始大家對於制定規則興致缺缺,然而就有社工提議「據點裡不能使用手機」,隨即引起孩子們的討論。林玲安說,會選擇以投反對票的形式,主要是想讓孩子說出為何堅決否定的原因,讓孩子學習勇於表達意見,同時嘗試將論述(想法)說清楚。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可能隨波逐流的投下同意票,卻沒有深刻思考其中的意義。因此,透過這樣的議會規則制定的學習,讓孩子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彼此能夠理解他人。陪伴有很多種形式,透過對空間的想像,實際讓孩子有不同於學校教育的學習機會,也是在兒少陪伴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除了提供據點,讓社區孩子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社區角落外,也提供如新安小舖、社區廚房、瘋小孩社團,甚至社區合作經濟等不同的活動方式與方案,讓協會能與居民及孩子有更深刻的互動與連結。林玲安分享說,社區廚房的執行,其實也是從陪伴孩子時候,延伸出來的一個活動。
由於社區中的家長們大多為了維繫生計,工作到很晚才會回家,致使孩子放學後的照顧及晚餐就成了問題。在看見孩子的服務需求後,開始連結萬華在地做共餐服務的團體,讓孩子能在回家前的這段期間,受到妥善的照顧。沈曜逸也分享說,有時透過陪伴孩子,進而了解到家長與家庭的狀況。例如合作經濟方案,即是協會透過外部連結,提供社區居民不同的福利產業的資源。在2015年,即透過此方案,連結社會局婦幼科進行托育人員的培訓,讓社區的居民擁有證照與一技之長,得以反饋給社區。林玲安說,其實協會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看見孩子甚至家庭的服務需要,進而提供服務。
為了能夠滿足各樣不同的需求,協會在營運上主要透過聯合勸募、社會局申請經費或是方案自籌、募款等方式來維繫服務供給。林玲安說,最近協會也與南萬華在地組織、店家共同合辦「南萬華的溫暖循環」募款餐會,藉由對於協會在社區服務及理念上的認同認購餐券,除了讓社區居民對於協會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與社區居民與夥伴們共同承擔「在地照顧在地」的目標。
對於在社區蹲點超過十年的協會來說,雖然一開始只是一個對於「社會工作」與「社區工作」的實踐場域,但從簡單的陪伴,一路走到家庭支持與照顧,也逐漸成為社區裡的一分子。為著不同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務、平台與機會,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也讓社區居民擁有有力的支持與重要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