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一般而言,一個人從出生、上學到畢業,這段期間接受的是正式教育(Fomal Edu.);當踏入社會工作後,直到退休的樂齡生活,這段期間稱做非正式教育(Informai Edu.)。然而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張世宗認為,其實人從出生到老都應該視為「全齡樂育」(Edutainment),除了學校及社會工作的教育方式外,家庭親子或祖孫間代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其中「樂育」所要強調的就是「玩出快樂」、「玩出能力」、「玩出智慧」及「玩出健康」。

對平時缺少保健的中老年人來說,當身體出現狀況後,往往只能透過輔具來復健,但此時身體承受的痛苦及花費的醫療資源卻是非常龐大的。「我們透過玩具的玩樂過程,能讓大腦前額葉與中樞神經系統獲得良好運作管道,也就是具備多重玩樂就能獲得多重輸送的神經管道,如此可以讓身體及心智適當運作,延緩身體機能退化,免於罹患老人癡呆症。」此作法在北歐國家已行之有年,幫助長者退休後,依然能夠保持身心健康,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大多數長者都可能面臨罹患老人癡呆症(即阿茲海默症或稱失智症)的威脅,張世宗指出,北歐國家的養老院都會讓長者透過遊戲及玩樂來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在日本更發現當幼兒在學習玩樂的時候,有些老人也有興趣來學,於是,日本也開始培養如何教導老人玩樂的師資,甚至開發屬於長者與小孩可以一起玩樂的玩具。

「一般輔具是讓生理機能恢復原有功能,而玩具則是著重在保健功能。」張世宗強調,不管是生理機能或心智方面,所有的人平時就要做好自身的保健;身體保健遠比醫療復健降低許多成本。以中國流傳已久的麻將為例,就是一種非常傳統的玩具,並且側重於參與者的策略運用和計算技巧,在華人社群中非常普遍。近年來政府與學界也開始關注這方面的功能與效益,鼓勵長者打健康麻將,倡導正當休閒娛樂,並舉辦經常性比賽,長者可透過打麻將來訓練手腦並用,以增進人際互動關係,提升生活樂趣。北歐國家照護老人的方式,也是讓老人們玩互動遊戲,不僅能活化身體機能,也可促進社交關係,除了減少聘僱照護員,老人家也會活得快樂、有尊嚴。

買好的輔具其實是就是買一個「尊嚴」。張世宗解釋,市面上有許多放大字體的手錶或手機,可是銷路都不佳,原因是大部分的長者都不喜歡讓別人知道自己是老人,有些長者寧願拿裝有止滑頭的雨傘,就是不想帶柺杖出門,關鍵在於長者具有強烈的尊嚴感。因此,當輔具設計者考量長者的尊嚴時,就應朝「通用設計」的概念來思考,例如家中可以採用木質扶手或按壓式的門把,而不是冰冷的不銹鋼扶手或不易旋轉的喇叭鎖頭。換句話說,現代化的輔具必須具備「全齡化」的設計概念,不僅長者可以使用,一般人也可以接受,這就是良好的輔具產品。

就如同近來備受關注的「自立支援」,尊重老年人的個人尊嚴,關注他們真正的需求,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是心靈上的喜樂與滿足,這是我們的社會所要學習,而且是必須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