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

—《When You Are Old》諾貝爾文學獎詩人William Butler Yeats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提供高齡者生活照護日益重要,適當使用輔具,能幫助長者減緩身體老化,提升生活安全與自理能力,就不會如詩句中所說的,成為一個走不動、直打盹的老人。

 

健康產業的試金石

輔具是指能幫助人們達到活動及各種功能目的的輔助器具,在全球高齡化的趨勢下,健康照護產業極具發展潛力,而照護長者的輔具即屬於人性與科技整合的服務產業,它包含了具體營運模式、服務內容方式、軟硬體技術及促進優質服務的先進科技裝備。當政府積極制定健康照護產業發展策略,並規劃產業技術發展時,應帶動社會福利與產業經濟,使其具備高度性及可行性,甚而創造健康台灣的經濟奇蹟。

北歐如瑞典、芬蘭等國早在19世紀末進入高齡化社會,面對老年健康照護的社會問題已有超過百年的經驗,芬蘭政府成功地均衡發展老年健康照護福利與產業經濟,亦積極地推動產業國際化,甚至將know-how輸出到其他國家。台灣大學身心障礙者輔具工程研究中心顧問吳煌榮教授,同時也是台灣復健工程暨科技輔具學會創會秘書長,曾受行政院專案委託到芬蘭及日本等國考察健康照護產業發展,他表示,芬蘭政府投入相當多的資源,亦鼓勵民間參與,建構了產業技術發展平台,其發展核心包括建築、家具、機電、資通及輔具照顧設備等,開創具世界競爭力的福祉技術。

 

機器人照顧者登場

近幾年照顧服務自動化機械(機器人)發展十分進步,目前已可運用在長者生活陪伴及娛樂上,未來若能進入照護體系,將能發揮更大的功效。吳煌榮指出,目前台灣長者的照護者以外籍看護為主,但此並非長遠之計,若照護機器人能夠取而代之,也許是目前照護人力短缺問題的一條出路。如今已有部分醫療院所將機器人運用在經常性的事務工作,相信將來一定可研發出照護長者的機器人,不過,如何讓長者接受機器人的照顧,這層心理障礙仍有需許多的努力與挑戰。

目前,撫慰型的機器人已被有效運用,甚至成為未來的新興產業。吳煌榮舉例,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於2004年上市第一代海豹型機器人「PARO」(註1),它乍看之下就像一般的絨毛玩具,但透過配備多個感測器,能夠對外部刺激做出反應,並透過學習做出動作。此款機器人經過多年反覆改良設計,只要連續呼喚名字,PARO就會有反應,現已被美國、德國、丹麥等國採用成為醫療器具,並運用在失智症患者的護理上,也已有果效。

海豹型機器人「PARO」(圖:吳煌榮提供)

 

此外,日本新創公司Moff開發健康穿戴設備手環,可運用在追蹤人體跑步和走路方面的運動傳感,配合APP設計在照顧、健康及復健方面的需要,未來也可將此技術與遊戲結合,廣泛融入家庭的多功能使用,算是一款老少咸宜的輔助工具。

 

投入產品研發  開展國際市場

輔具係協助人們完成生活中各種活動的工具,以符合長者或有障礙者的個別需要。吳煌榮建議,輔具器材工業特色就是產品樣多量少,需臨床配合,甚至量身訂製,以符合個案的要求;同時,輔具也重視人體安全、可靠、便利及有效性。然而輔具研發時程長、費用高,且需應用不同科技才能整合開發新的輔具器材。

縱然台灣人口老化嚴重,但是相較於全球,國內的照顧輔具市場仍然非常狹小,政府應該培育專業人才及開發國際市場,鼓勵國內輔具廠商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共同投入研發高科技、高附加價值之創新產品,並協助取得國際認證標準,對於特殊用途之進口輔具給予免課關稅優惠,以因應國內人口急速老化之需求,體現整體健康照護產業發展,為台灣打造一個良好的健康照護環境。

我國人口快速老化,藉著適當使用輔具提供長者更安全及適宜居住環境。(圖片來源:盧明正攝)

 

註1:Paro由日本AIST産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Takanori Shibata於1993年設計,花費1500萬美元進行開發,2001年底首次向公眾展示,並於2003年成為「COMDEX最佳入圍者」。Paro在2009年秋季被美國監管機構列為第2類醫療設備,主要用於護理機構,尤其是作為失智症患者的一種治療形式。(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