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師江年依,述說著曾在台中榮總醫院兒童病房的回憶。「醫院裡有一個大病房,進去後有條走廊,兩側的病房裡住著罹患各種癌症的孩子,他們接受化療的時間大多約二至三年,因為抵抗力不佳,不得不被隔離在醫院特定的區域裡。」當時她以藝術治療(Art Therapy)陪伴這群無法返家生活的孩子。「他們長期離開社區,與學校及居家生活分開。我們以推車進行床邊一對一的藝術交流服務,陪伴他們。我在那裡工作兩年,面臨將近二十個孩子離世,有的早有心理準備,有的則比預期要早……」

江年依與藝術治療行動媒材車(照片來源:江年依)

藝術治療是什麼?

按照美國藝術治療師協會的定義,藝術治療是一種心理衛生專業,運用藝術的創造過程,改善並增進各年齡層個體的身心與情緒之健康。其信念基礎是認為創造過程融入了藝術的自我表達,有助於人們解決衝突與問題、發展人際技巧、行為管理、減輕壓力、增進自尊與自覺,並獲得洞察。

簡單來說,藝術治療是透過視覺藝術(圖畫、雕塑與其他藝術形式)及藝術過程,對案主進行諮商和心理治療,可以說是結合了「藝術」與「治療」兩大專業。例如表演能改善身體症狀、促進肢體協調;繪畫活動則在挑選材料、創作作品、分享討論、傳達感受的過程中,就已產生療效。即使是特殊兒或口語表達能力未發展完全的孩子,都能經由媒材的操作,獲得多元感官刺激。

讓醫院走廊  成為返回社區的路

江年依在醫院所陪伴的這些孩子,要吃很多藥、不能回家、不能出去玩,因此醫院引進藝術治療師及兒童醫療輔導進駐,除了提供孩子與家人心理情緒及疾病調適,也透過藝術治療協助孩子面對醫療行為的恐懼。面對這群被隔離的孩子及封閉的病房,江年依聯想到源自中國的客家土樓(圍屋),土樓對外封閉、對內敞開的特性,有利於防衛;而在封閉的區域內,形成一個即使足不出戶也能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小社區。

她於是發想出走廊上的藝術治療,在醫院裡搭建「土樓」,又讓孩子帶她進入「他們的土樓」。她以社區概念,在走廊上提供藝術交流服務,將原本的防禦空間,變成一個支持空間,讓走廊成為返回社區的通道。在藝術治療扮演活動中,角色和關係可以被翻轉;孩子也可以自行挑選創作媒材,取回他們原本也能擁有的日常權利,去掉病人的標籤。這樣的社區概念,是江年依在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攻讀藝術心理治療碩士時,到斯里蘭卡一個弱勢社區機構,協助市區兒童及職能訓練,與一群社區工作者交流互動所獲。

江年依在斯里蘭卡Asha社區機構引導工作人員透過藝術治療協助居民(照片來源:江年依)

國外的藝術治療

在國外,藝術治療早期是以長期機構照護及隨後的社區式照顧為主,逐漸擴及到社會服務與教育領域。而英國是全球最早在公立健康體系中將「藝術治療」視為一門專業,且唯一有藝術治療官方證照的國家,所有藝術治療的服務都必須由國家註冊的治療師提供。

藝術治療的工作場域、對象與型態也相當多元。如1980年代起由於不少精神科醫院及長期照護機構關閉,許多病患開始回歸社區,藝術治療隨之在社區中開展,因而出現了不少「巡迴治療師」。他們以社區中的藝術治療室為基地,到不同的日照中心或案主家中提供服務。如Pauline McGee是一位在兒童照顧基金會工作的巡迴治療師,工作範圍涵蓋整個蘇格蘭的家庭中心、中途治療計畫、學習障礙青少年和兒童的住宿學校、兩個婦女組織、一個青少年諮商服務中心等。另一位巡迴治療師Helen Thomas在不同的社區接案,她主要幫助有情緒和行為障礙的兒童,從飯廳到廚房的一角、儲藏室、閣樓等都可以是治療場域。

接受藝術治療不一定是生病的人,它可以提升自我覺察力,讓人恢復平衡狀態(照片來源:江年依)

活用藝術力量 實踐社區心理健康

在藝術治療過程中,陪伴是一部分,江年依的角色是回應孩子並協助連結,而一個人的問題通常是發生在關係上,或受他所處的社區環境等影響,因此和孩子工作,也要與他的社區工作。而藝術治療有時可以協助個案生命裡某段缺失的經驗,過程中經常要透過討論,從一來一往中得到答案,但答案卻未必正確。

曾參與2016年206台南震災的藝術治療,江年依曾在職能治療師的轉介下,一對一協助災區倖存者進行藝術治療,這讓她對創傷有不同的想法。她認為,在重大災難後,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創傷,有些人在災後恢復期就復原,但有些人可能不是因為單一事件,而是原本就在不穩定的狀態上長期積累,震災一來,就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不管是災害、心理及疾病都要重視預防,而社區則是初級預防的最佳場所,向社會大眾推廣、提升藝術治療的目的與認知,活用藝術的力量,提供民眾心理支持,是社區心理健康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關鍵。

江年依表示:「有些人對於藝術治療會有其他想像,更甚是誤解──以為是圖像分析,或是要讓不正常變正常。因為『治療』這個詞,在醫療裡常會被認為是有病,但它其實有點像中醫的概念,它不能看到立即的成果,卻能舒緩當下症狀,調理整體體質,讓人恢復健康或者是平衡狀態。」

藝術治療非指導性媒材(照片來源:江年依)

藝術治療新取向

近年來,藝術治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取向,許多藝術治療師在幼兒園、兒童中心和學校工作;也在照護機構中,了解被寄養或等待出養的兒童,其潛藏的創傷與早期受遺棄的經驗,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成人生活。

除了透過專業的藝術治療師,國外的博物館與美術館也積極參與藝術治療的議題。如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與加拿大法語區的醫生公會合作,由醫生開立「藝術處方箋」,讓病患參加舞蹈、繪畫課程,甚至來趟博物館之旅。在英國,則預計在2023年全面執行預防性的藝術治療和休閒活動的「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將藝術、音樂、舞蹈、運動等視為醫療處方。

關注人的生活品質,使人在醫療過程中擁有自主性、得到參與感,藝術治療提供了身心健康所需要的情感與趣味,讓幸福感油然而生。藝術治療的力量,也許看似神奇,然追根究柢仍是情感的梳理和抒發、他人的陪伴與理解,是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解方。

 

採訪撰文:陳佳楓、張以牧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兒童遊戲治療設備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