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牧
根據日本政府統計,2004年至2013年間,全球每5次超過六級的強震,就有 1次發生在日本周邊。除此之外,每年都會碰上的颱風和火山爆發的潛在威脅,也讓日本頭痛不已。
更讓人擔憂的是未來30年內可能發生的兩個巨型災害。一個是將有70%的機率發生規模7以上的「首都直下地震」,東京首當其衝;另一個則是南海海溝將有80%的機率發生規模8以上的「南海海溝特大地震」,可能使日本沿海遭受30公尺以上的海嘯侵襲。
然而,看似多災多難的日本,卻也是世界有名的防災強國,讓不少國家爭相前往取經。究竟,日本的防災有什麼樣的秘密,值得各國借鏡與學習呢?
透過防災教育 將社區無關心層捲入
2011年的「311大地震」和隨之而來的海嘯,造成日本東北地區嚴重受創。然而在最接近震央的釜石市,卻有184名釜石小學的學童在獨自面對海嘯的情形下全員生還,被稱為「釜石奇蹟」。
若再深入了解,就會知道這樣的「奇蹟」並非偶然,而是透過日常對孩子的防災教育所積累的成果。曾深入日本研究當地防災教育的暨南大學兼任助教理教授林怡資表示,釜石市雖是海嘯潛勢區,但因有堤防,所以在311大地震發生的7年前,很少人認為需要準備防災,特別是老一輩的居民,但「釜石奇蹟」的推手片田敏孝教授卻不這麼認為。他從社區孩童的教育著手,撰寫當地中小學防災課程的教材,讓孩子們了解面對海嘯的緊迫性,並連結地方的教育局與基層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實地訓練。因此當311大地震發生時,雖然正值非上課時間,孩子身邊幾乎都沒有父母老師同在,卻能冷靜地評估判斷,成功地跑到平常演練的避難處所。更特別的是,孩童在避難的過程中,也有不少社區長者跟在孩子的後面避難。孩子不僅救了自己,也救了自己的家人或鄰居。
釜石防災教育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將社區的無關心層捲入防災活動。例如學校會讓孩子去訪談社區長者的「災害記憶」。雖然在311大地震前距離最近的海嘯,已經是1896年的明治三陸地震,但許多長者仍聽過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講過災情,透過「災害記憶」的訪問,也重新喚回他們的記憶。
除此之外,學校也教導孩子製做「出門避難」的牌子,孩子回家後送給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長者,叮嚀他們一旦出門避難,就要將牌子掛在門上,其他人便可得知他們是否已外出避難。對長者來說,專家的話可能不會聽,但若是自己的小孩,就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當311大地震來臨時,有些長者真的在門口掛上牌子,使救援者可以把握時間搶救真的需要幫助的居民。
透過防災教育影響孩子,進而將社區的無關心層捲入並非釜石獨有。林怡資說,防災教育的效果難以量化,成果也必須在面臨災害時才能檢驗。然而對日本來說,重要的不是「成果」,而是在參與的「過程」中,讓更多社區的人認識防災。
強調共有資訊與傳承記憶
在日本,社區事務的共治十分重要。為了達到共治,除了村長輪流擔任,也相當強調傳達訊息給他人,使「資訊共有」。因此在村落的留言板上,可以看見清楚的防災訊息,居民看到後口耳相傳,使所有人都能接收。
在不容易傳達訊息的社區裡,管理委員會或防災會等組織便扮演重要的角色。兵庫縣的加古川市裡,有一處由7棟公寓大樓組成的住宅社區,居民共同成立「加谷川綠色城市防災會」。平日防災會會舉辦搗麻糬活動或打招呼運動以聯繫社區居民的情感,也有「發生災害時請叫我一聲,我會前往幫忙」的報名活動,盤點社區中各式各樣的專才。一旦災害發生,防災會便發出訊息給所有住戶。住戶除了可以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是否平安,各具專長的居民也可因應需要前往救援,形成社區自身的「自助」與「共助」。
除了資訊共有,「記憶的傳承」也是不可或缺。林怡資表示,在防災意識金字塔中,第一層是「沒有知覺到風險」;第二層是「知道風險」;第三層是「對風險有深入的了解」;第四層是「知道如何對付風險」;第五層是「行動」。如何讓普遍處於第一層的年輕學子認識災害,最終走入行動,是記憶傳承的重要課題。以京都府的朱八學區為例,雖然過去有地震災害的經驗,但學生未曾經歷,因此居民開始主動聯繫學校,分享自己親身經歷的災害經驗。而由於京都木造房屋多,社區居民也會將1995年阪神大地震火災延燒的面積放在京都地圖上,讓孩子認知一旦地震引發火災,延燒的範圍可以多廣。
依據地方特性 找出符合社區的防災需求
日本由於幅員廣大,每個地方會碰到的災害不盡相同,使得日本社區防災的特色之一,便是中央政府推出防災政策後,地方仍會依照自己的特色,找出符合社區需求的因應對策。例如在高知縣的黑潮町,除了面臨高齡化的危機,更是海嘯的潛勢地區。在這樣的劣勢下,年輕的町長採取了幾個適合地方的策略。
一是轉變長者的防災意識。一般來說,長者對於投入防災的意願較低,因此黑潮町連結外界的專家學者來到當地,一點一滴長期培養居民的防災意識,幫助居民從「不願意做防災」變為「不做防災就會死」。
二是打造適合長者的避難方式。林怡資笑著說,他們會建運動場讓長者鍛鍊身體,一旦海嘯來了才能快速逃離。此外也會研究能最快到達避難點的路線,讓居民實際跑一下路線並記錄時間。
三是將防災與地方創生串聯。黑潮町打造罐頭工廠,生產與販賣町內的食品,並注入防災理念,亦振興在地經濟,吸引外移青年返鄉,有助於厚實防災力量。此外「防災」也是黑潮町的賣點,每年舉辦大型防災會議吸引專家學者及學生前來,聚集的人潮再結合每年度的沙灘藝術節,促進在地觀光。
將防災融入生活 讓居民產生連結
日本也將防災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以京都的中小學為例,學校並不會單獨教導如何防災,而是在安全教育的脈絡下,將防災課程與日常的交通安全、生活安全連結在一起。例如社區民眾會協助學生的交通導護,也會不定時會到校園門口巡邏等。雖看似與社區防災毫不相干,卻能在災害發生時,迅速動員社區的力量。林怡資說:「平常在交通安全與生活安全的維護上,社區的人就會過來幫忙,大家關係都很好,因此一旦災害發生,居民就會立刻知道哪個家庭需要協助,彼此自然產生連結。」
現代人喜歡養寵物,因此在日本部分地方的市役所,在舉辦防災活動時會與寵物美容院合作,民眾在等待寵物洗澡美容的時間,便可參加一旁的社區防災活動。另外像是日本人的國民活動—賞櫻花,也與防災息息相關。林怡資說,梅雨過後往往造成河川兩岸的土質鬆軟,災害發生機率提高,由於櫻花的花期大致上是在梅雨季之前,因此早期的市役所便鼓勵大家在河邊種櫻。大家去河邊賞花時,自然會將土壤踩得夯實,較不易發生災害。
從以上幾點的防災特色,可以看出日本所做的並不是太大的工程,甚至有些僅是細微的安排或改變,卻因長期維持這樣微小的活動,讓防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打造屬於自己的防災文化。正如林怡資所說:「這就是日本人所講:『以自己的力量,在適合的地方發揮。』而防災,也正是落實風險管理的生活態度。」
封面照片來源:7729UG@photoAC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