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2003年成立的松山社區大學,至今每年開辦逾200門課程,共有4,000餘位學員,16年來深耕在地,成為重要的人才培力基地。松山社大校長蔡素貞說,社區大學想要成就公共價值,行政、師生、社區即是最佳鐵三角。不僅要長期紮根,與在地社群和公部門連結,亦透過師生投入社區工作,擾動在地價值,發揮地方知識學的影響力,讓社區大學成為公民教育養成的地方,孵化人才以回應在地需求。
能量到哪裡 服務就到哪裡
「松山社大的能量到哪裡,服務就到哪裡!」蔡素貞說,社區議題有很多,松山社大不限縮發展的可能性,承辦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社區發展工作基礎培訓課程」已5、6年,服務範圍擴及其他縣市,顯出人才培力能量持續且寬廣。「只要有那個力道,就可以與社區攜手合作,從生態環境到人文文化、從高齡者服務到地方產業創新,包括培力老闆學校、高齡再就業、非典型就業、培育導覽人才等,透過不同的課程體現公民社會、公益服務、社區文化的內涵。」
松山社大主任秘書周俊男表示,目前所開設的課程可區分成生活藝能、公民社會、終身學習和社區文化等四個面向,強調在地文化與生態保存,以「我愛基隆河」課程為例,即培育「基隆河錫口巡守隊」隊員,實施巡守、檢測水質及通報異常狀況等任務,並藉由導覽河岸文史以提升民眾守護河川意識。去年在台北市政府參與式預算下,將河岸積水區營造成濕地,並結合陽明大學服務學習行程,打造一個生態永續的教育場域,巡守隊並代表台北市參加環保署舉辦的全國競逐賽獲得第三名,頗具成效。
構建社區關懷平台
「社區大學可構建關懷平台,讓願意提供服務者有一個出口。」周俊男表示,因應社區高齡化來臨,松山社大藝術性社團學員奉獻自己的時間進入社區,與松山日照中心、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及其他養護機構合作,帶領長者手作藝術創作,促進長者身心靈健康、延緩失智;此外也經常受邀至其他區域或外縣市的育幼院及安養院,社團的服務能量正與日遽增。
「獻木松山公益修繕社」社長褚玉琪就是松山社大所培育的人才。她從一般學員到加入社團,擔任該社團幹部,已有5、6年的時間。她帶著社員到各地社區,修繕獨居老人住處,並將經驗複製到其他社區大學,鼓勵更多人投入社區公益關懷的行列。
「雖然每一個人的專長各有不同,但是共同服務社區的理念是一致的。」褚玉琪原本從事貿易工作,之後轉入電腦IT產業,上班時間更長,為了紓解工作壓力,便報名了松山社大的木工手做課程,從此與木工結下不解之緣,幾年後加入指導老師黃俊修所成立的公益修繕社團,在當中發現社團學員不只有木工專長,更匯集了各種藝能課程的相關人才,包括木工、水電、泥做、行政等,形成一支社區修繕的有力團隊。
木藝修繕 軟硬兼施
「獻木松山公益修繕社」成立至今已10年,目前有4名組長,每人按季輪值3個月,期間的工作就是針對服務對象做勘查、丈量、拍照、評估、選擇施作工法、估算材料成本及派遣人力等,主要職責為善用社團有限資源,並維持永續運作。褚玉琪說,工程施作看似一般,但成為一種愛心付出就變得有意義。學員不但經常犧牲假日,義務性的出勤與施作,還為了籌措材料經費而義賣自己的木工作品,連指導老師的鐘點費也貢獻出來。
「當我看到受助者因生活起居改善而展現出的燦爛笑容,就是我服務社區最快樂的回報!」社團指導老師黃俊修表示。他因認同及響應松山社大幫助社區弱勢者的理念,提供低收入家庭免費居家修繕的公益服務。走過十年漫長歲月,服務從松山區開始,近年也擴其他區域及外縣市,他希望拋磚引玉讓更多弱勢者獲得生活上的幫助。
「有人以為我們只在做硬體修繕,其實我們修繕的是軟體!」褚玉琪認為公益修繕最重要的目的是「陪伴」,特別是獨居長者最需要的關心。每當有新社員懷疑自己修繕能力不夠時,她總會安慰說「你只要來陪老人家聊天就可以!」這就是所謂軟體的修復。學員能力或許有高有低,專長也各不相同,但社區公益修繕是整全的服務,強調分工合作,有人拿釘槍接木頭,有人幫忙扶木梯、遞工具與茶水,甚至有人是關懷案家的生活狀況等,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做中學」,這就是公益服務的核心價值。
高齡友善城市的重要舵手
松山區自2008年推動健康城市迄今,以打造一個「健康、安全、生態」的幸福松山為方向,以凝聚公民力量,推動公共制度的重整與改造。蔡素珍表示,松山社大也將公共議題結合市民學習培訓,增加社區參與,以社大師生的專業領域,發展公共參與的行動設計方案,其中「銀髮幸福社」就是培育長者照顧的社團,平時安排社員至社區日照中心、安養院陪伴長者;「義剪社」則是到機構或偏鄉地區為長者及居民免費剪髮。這些社區服務均屬公益性質,學員不僅出力也要出錢,大家的共同目標就是落實社區公益服務的理念。
「培育人才是肯定自我價值,也是社區大學最重要的一環。」蔡素珍表示,社區大學不只是辦課程,而是與社區連結,培力社區人才,因此包括導覽人、社區報、木工修繕、義剪社等社團,都在松山社大蓬勃發展,並且轉化成一股強力的服務能量,在社區中展現價值,成為居民的祝福。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