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以牧、陳佳楓
坐落於台北市南港區成德國中內的「南港社區大學」,至今已運作16年。副校長曹錫智表示,自創校以來,即是追隨台灣社區大學運動的發起人黃武雄教授所提倡的公民社會精神,以「公民培力」、「在地資產」、「社區關懷」為三大主軸。
而為了要實踐這三大主軸,南港社大採取的一項方式,便是以「公共參與式課程」培力社區民眾。曹錫智表示,公共參與式課程的培力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培育人才」、「組織社團」與「服務社區」。
生態導覽 推動里山南港
要操作這三個階段,關鍵在於能否找到適合的議題。曹錫智認為,南港有埤塘、古道、地景、溪流與山林,也是包種茶的原鄉,在滿是高樓大廈的台北市中,是個非常獨特的存在。「因此我們推動『里山南港』,開設環境教育課程,以自然與文化地景為場地培訓導覽人員。」
於是在南港社大中,便有從南港環境相關課程轉型而成的「人文暨自然生態導覽隊」。曹錫智說:「在導覽隊中,我們讓學員知道南港環境的特性、自然景觀對環境的重要性、編輯導覽員的SOP、各種步道的導覽手冊等,一步步培訓學員成為導覽志工。」
如今「人文暨自然生態導覽隊」已開闢近18條社區導覽路線,也帶領社區的中小學學生到埤塘古道,推廣校園環境教育,讓孩子透過尋訪古道,瞭解自然生態對社區的重要性。
透過課程實習 落實社區服務
在自然地景外,社會的快速變遷也帶給南港新的挑戰,其中傳統理髮店的消失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新型的美髮沙龍不僅價格高昂,理髮的樣式又過於「新穎」,社區長者接受度低,於是南港社大於2016年將校內的美髮課程轉型為「真愛義剪社」。曹錫智說:「我們開12周的課程,學期中老師會帶你去實習,也就是進社區巡迴義剪。只要達到規定義剪的次數,學費就可以全免,藉此強化學員進社區服務的意願。」優先義剪的對象,就是受傳統理髮店消失衝擊最大的社區長者與弱勢民眾。「現在南港20個里對於我們巡迴義剪的反應非常熱烈,但因人手有限,目前還是以老人服務中心、護理之家,以及寒冬送暖活動為主。」
而在台灣走向高齡化社會後,長照成為社區重要且迫切的議題。南港社大也在近年開設「安護志工學堂」,成立安護志工社,提供失智長者的陪伴、家屬支持性團體培訓課程,以及家屬的喘息服務;也與鄰近的忠孝醫院合作成立失智照護據點,成為全台社大首例。
而公民意識抬頭與傳播科技發展,使得公民新聞成為近年來的熱門議題。南港社大看到趨勢和需求,是台北市最早成立公民新聞社的社大。曹錫智說,最初動機是希望能擁有自己的媒體,讓社區民眾知道課程資訊和社團所做的社區工作。「培訓完成後,公民記者社的學員就先從社大的活動開始報導,累積一定的經驗後,便擴大自己的視野,報導南港內的大小事。」
近期南港社大也將整合「人文暨自然生態導覽隊」、「真愛義剪社」、「安護志工社」與「公民新聞社」等公共性社團,開辦聯合培訓,以期統合概念與知識,讓社團之間緊密連結與交流,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南港地方學 將知識拉回社區
在社大的發展脈絡中有一個「地方學」的概念,源自於1990年代動盪的台灣社會,當時人們開始思考並尋求在地認同感,許多文史工作者便以各行政區域為範圍,進行歷史社會等面向的研究,因而形成「地方學」熱潮。在社區大學、社區營造及本土化運動的催化下,「地方學」逐漸成為顯學。
曹錫智認為,現代許多知識彷彿與社區脫節,因此南港地方學所要做的,就是將知識拉回,與社區碰撞,形成適合社區的新知識。透過挖掘在地人物、歷史、產業、地景、公民參與等資產,進行彙整、分類和歸納,以統合成為南港需要的地方學。從早年的包種茶產業,到煤礦產業,再到現今的軟體園區進駐,南港社大與中研院的GIS中心合作,共同打造南港的故事地圖。
而南港地方學的知識,也可以巧妙地結合課程與活動來呈現。邁入第三屆的「南港傳奇舞台音樂劇」就是一個相當成功的實踐。音樂劇將地方學帶入劇本,透過和音樂律動課程及環境課程的結合,呈現南港的歷史與精神。「這樣大規模的音樂劇,我們會在期末的成果發表中盛大公演。今年規模更加龐大,我們總共集結14個班級,將近100人共同演出。」為使南港地方學更加豐富完整,今年也將舉辦第二屆研討會,集結地方治理專家、中研院學者、政府官員等,共同闡述對南港的想像。
連結公私單位 擴大影響力
要深入在地、擴大影響力,與社區中各單位的連結是必要的。曹錫智表示,剛開始在社區紮根時,很容易被視為搶資源。但南港社大積極邀請在地單位參與活動,也無條件給予支援;此外,也與區公所合編區誌及負責南港桂花節的導覽;亦與久如社區發展協會一同整治四分溪。「2009年開始,我們便找老師開環境教育課程,透過審議式民主,討論如何保護四分溪,並與久如社區展協會一同清溪護溪。」在共同努力下,四分溪成為全台北第一條封溪護魚的河川。
在學校方面,南港社大與中華科大合作,成為USR計畫的共同主持人;也與在地的中小學如成德國中等緊密連結;更透過公部門專案的申請,舉辦中學環境教育夏令營與公民記者培訓。此外結合位於南港的台北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將原住民歷史透過社大教學場域,讓社區民眾接觸認識;並與淡水社大及新竹科學城社大合辦美學論壇,進行藝術領域的跨域交流。
南港社大的地方創生三支箭
2019年,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地方創生政策「五支箭」──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創生資源、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同樣在今年,南港社大也正式將原本的公民培力、在地資產、社區關懷三大主軸,擴大為「公民議合」、「地方學」及「全人照顧」,以迎接快速變遷的南港。
過往南港社大的公民培力是指培養現代公民,而公民議合則更進一步強調如何藉由公民議題,實際參與社區;在地方學上,希望有機會協助四分溪成為文化環境園區,讓小農經濟進來,達到地方創生;全人照護方面,期待聚焦公共性社團,打造全人照護基地,擴大社區服務能量。曹錫智說:「其實這就是地方創生!當我們培訓好社區照服員跟居服員,便創造出符合地方與時代需求的產業。」
地方創生的「生」,在南港社區大學,含括了生態、生機與生命,透過「公民議合」、「地方學」及「全人照顧」這在地的「三支箭」,希望為南港帶來更美好的明天。「社大人數佔社區總人口才2%,可以說社區對社大基本上還是冷漠的。但我們透過建立關係與長期陪伴,盡力讓南港社大成為社區的重要平台。時間久了,社區自然會鬆動。」難處沒有減少,挑戰依然存在,南港社大如何持續發揮行動力與影響力,且讓我們引頸期待。
責任編輯:胡善慧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