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從事社區工作的人要會察顏觀色,並具備整合資源、政治力、組織力、善用網絡及提出方案計畫之能力。」陽明大學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教授李怡娟於4月底接受輔仁大學研究發展處邀請演講,講述「如何強化社區組織能力――以宜蘭高齡友善為例」議題。長照護理背景的李怡娟指出,除了先天基因遺傳外,環境、社會及經濟因素都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康城市的社區理念,首要結合各部門支援發展健康的公共政策,創造支持性環境、強化社區組織能力與行動力,以建構完整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陽明大學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教授李怡娟演講有關社區組織的議題。(圖片來源:盧明正)

「社區工作的『眉眉角角』(台語,技巧之意)很多,若不能親身瞭解很容易踩到『地雷』」李怡娟說,就社區資源來說,社區內部包括專業人才、文化特色、地理景觀及產業發展;社區外部包括政府部門、私人企業、公益團體及學術單位等,社區主事者必須知道自己的資源在哪裡,喚醒及動員民眾關心社區議題及凝聚共識,將社區理念化為具體的策略方案,並製作成文宣品,必要時還要撰寫募款計畫書,為社區爭取長期運作的資金來源,進而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發展。

李怡娟曾經結合台北榮民總醫院的醫療及社工團隊,帶著陽明大學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學生,一起進入宜蘭頭城社區從事在地關懷工作。她指出,由於社區裡最能夠凝聚情感的人就是在地的村、里長,通常也是團隊首要拜訪的人。同時,醫療團隊與研究生們也會挨家挨戶逐一拜訪當地居民,透過與居民面對面訪談,瞭解在地居民的需求,經過檢視與歸納,然後彙整給村里長一起討論,協助村里長轉化成具體的文字資料,以落實民眾的需求,提升社區福祉。

「曾有媒體報導新聞時使用『無用老翁』的標題,其實這是對年長者很不友善的做法,應該鼓勵長輩走出家門,哪怕只是與鄰居聊天話家常,總比讓長者一個人待在家裡看電視要好吧!」深有所感的李怡娟說,2016年她主持一項「宜蘭高齡友善城市」計畫,剛開始兩年是國民健康署的計畫方案,第三年起則是宜蘭縣政府衛生局的計畫方案,計畫目標都是希望透過多面向的醫療保健資源,從改善社區環境、氛圍、價值著手,舉凡社區公園數量是否合乎長者需求、交通號誌秒數是否足以讓長者安全過馬路等,以營造健康社區為目標。

深耕「宜蘭高齡友善城市」多年的李怡娟表示,她走訪宜蘭各社區都能遇到一群五、六十歲的退休公務員或教師,他們不僅熱心投入社區工作,而且奉獻自己的知識與才能,形成社區裡最有動能的核心力量,帶動社區朝向正面發展。因此,她運用在地組織來培訓他們成為社區領導人與志工,以密集課程及焦點團體的互動訪談,彙集在地居民的需求,撰寫成專案計畫內容,每兩年定期召開年會,作為推動社區工作的工作指標。

任何想要從事社區工作的人,必須使用與社區相同語言來溝通,瞭解社區的真正需要,而不是口頭上給予不切實際的承諾。「期許自己成為社區的伙伴,並尊重及信任社區的既有能力,而不是倚靠自己的專業告訴社區該怎麼做。」李怡娟如此與聽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