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父親因肺腺癌住進加護病房2個月後,只留了一口氣回家,劉先生回想起當時,根本不知道有「安寧照護」,如果有,父親應該可以得到更舒服的照護,而家屬也能得到相當的支持。當時生病的父親及照顧的家人,經歷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父親走後,也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走出悲傷。陳先生感嘆說,如果那時有社區安寧照護的幫助,相信全家的悲傷時間可能可以縮短一些。
依據2017年調查,台灣每年死亡人口約為16萬,其中因癌症而死亡的人口為4萬8千多人,約有8成的癌症病人可以得到安寧照護,比例為約2.15%。有感於家是病人最熟悉的地方,又因為多數長者有在地老化及返家善終的台灣文化,因此,2014年政府將社區安寧療護服務納入健保給付,2018年也將居家安寧緩和納入健保的居家醫療整合計畫。
社區安寧照護希望提供家屬可近性的照顧,並給予病人與家屬安心的環境及社會家庭關係,讓死亡是個自然的過程。如此一來,不但能減少病人住院,增加病床應用,節省醫療資源,同時可適時協調社區中可運用的資源,達到全人照護的目標,讓病患得以有尊嚴且平安的善終,家屬亦較能順利度過照顧臨終病患與喪親的心路歷程。社區安寧療護與以往安寧療護的對象相同,共有10類末期病人:包括癌症末期、漸凍人及其他8類疾病類別,包括:老年期及初老期失智症、其他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與慢性腎衰竭等。
嘉義基督教醫院護理師,同時也是社區安寧照護網路個管師魏美玲,從事社區安寧照護多年,經常面臨需要處理家屬及病人情緒的時刻。她感嘆的說,很多家庭若能即早認識社區安寧照護,或許可以減少離別時的困難。
維護病人善終是最重要目的
魏美玲提到,嘉義地區社區安寧照護網的服務對象,包括經醫師判定為生命末期,且願意簽署「安寧緩和醫療」(註1)意願書或同意書者、病患及家屬同意接受社區安寧療護團隊至家中訪視,且家屬具有照顧意願等。而安寧照護網,為了符合心理、社會、靈性的照顧需求,需具備「五全照顧」的特色,也就是全人、全家 、全程、全隊、全社區照顧。透過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志工、心理師、宗教人員等團隊,除了照顧病人外,也需解決照顧者體力、心力、悲傷等問題。
魏美玲以護理師的角度,分享位於照護第一線的體會。她表示,很多病人若無法吃飯,就會被插鼻胃管;若無法排尿,就會被插尿管,因此,病人在經醫療處置後,回家即面臨臥床或無法自主行動的問題。但若家屬有事前準備,病人就不會在緊急時被送往醫院進行某些醫療處置,甚至在面臨生命終點時,也不再施行心肺復甦術,維護病人善終是安寧緩和醫療的最重要目的。
因此安寧療護想走一條新的路,讓最終的照護回歸到原本生活的社區與家庭,讓即將離開的人好好道別,活下來的人繼續好好生活,這就是社區安寧照護的精神。
【註1】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安寧緩和醫療」是指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的醫療照護,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中緩解性、支持性的醫療照顧包含了:1. 身體不適症狀之控制,如疼痛或呼吸困難等;2. 心理與靈性問題之紓緩,如焦慮、憂鬱、失望等;3. 家庭與社會功能之協助,如主要照顧者之支持與協助、善別與哀傷輔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