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台灣老人比例已經突破14%,意味著已經邁入高齡社會,預估未來不到十年我們的老年人口會突破20%,到時候台灣就是一個超高齡的社會,然而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居全球之冠,加上少子化影響,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台灣人口五人之中就有一位老人,到時候有能力支持及撫養老人的年輕族群就會愈來愈少。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表示,我們不僅要把社區老年人照顧好,同時也要把世代之間的感情建立得更融洽,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當埔基醫療財團法人長照教學中心暨愛蘭護理之家於2018年1月27日開幕啟用後,不僅與埔里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埔基」)作密切配合,對於社區據點前端的預防保健及社區居家照顧服務,強調連續服務的照顧光譜。與埔基同屬一機構的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愚人之友基金會」)執行長李希昌表示,未來長照不可能長期依賴政府資源,愚人之友基金會不斷開發及連結非政府資源,為讓社區具備照顧服務的概念,培養與教育社區志工勢在必行,特別是預防與認知須要盡早規畫,在社區舉辦「在宅沙龍」健康講座,讓民眾瞭解如何照顧自己或社區的長輩,由在地人照顧自己社區的長輩,這樣比較能夠產生良性的互動關係。
社區扮演照顧長者角色
「社區是未來扮演照顧長者的重要角色。」李希昌表示,假使政府要用稅收來解決老年人口的照顧問題,年輕人一定覺得負擔壓力很重,甚至造成世代之間的衝突,而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把社區長者照顧好,讓世代之間的感情更融洽。
社區在照顧長者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李希昌表示,大部分人都習慣自己的居家環境,倘若只有居家活動就會變成缺乏人際間的互動,因此需要搭配社區活動,這樣對於延緩長者老化的效果是最好的。此外,埔基的長照教育中心提供居家照顧者喘息服務,方便居家照顧者安排自己的喘息活動,而長者來到中心可以享受多元的服務,包括居家型的休憩空間、各種學習課程、個別化活動等,這種小規模多機能的服務模式,整合成社區、居家、住宿的照顧模式,李希昌希望將此架構推廣至台灣各個社區。
社區組成核心是家庭,家庭成員要參與在人口老化的過程中,因此把家庭價值找回來十分重要,希望每一個家庭都能投入老年人照顧,然後擴及到鄰里「愛人如己」。先從照顧隔壁的長輩做起,這樣的氛圍展開之後,形成社區「厚雄照顧」(台語「互相照顧」之意),這就是「社區力」的真正來源,這也是未來台灣社區培養自己照顧長者的能力,這些資源不是從政府而來,而是來自非政府組織的民間力量。
社區代間的青銀共學與共創也是非常重要,讓年輕人與長者都認知到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特別是將社區原本的守望相助及環保志工轉型成為社區長照的志工,甚至是發展「時間銀行」的概念。截至目前為止,埔里地區的社區服務乃由愚人之友基金會、埔里基督教醫院及暨南大學三方合作推動,希望在埔里地區蔚為風氣後,推廣至更多社區來參與。李希昌也呼籲,台灣教會普遍存在各個社區裡,平時就有食物銀行或小朋友的課後輔導,為滿足社區需要,各地教會就可以扮演照顧長者的角色,讓社區展現出自己的力量。
「哪裡有別人不願意去做的事,但卻是社會上需要的事情,無論有無利潤可得,我們都會勇敢地做下去,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李希昌在東海大學念書時參與南投山地服務,看見山上小朋友清晨4時出門,翻山越嶺上學,有感於此,他在大學畢業之後,輾轉在台北工作多年,最後還是來到埔里工作,即便剛開始每天花3小時開車往返台中市,他也決意要為埔里地區的民眾服務。
主動到鄰里尋找受助者
他強調,埔里地區周邊6個鄉鎮大約18萬人口,其中仁愛及信義鄉的範圍約佔南投的三分之二面積,無論在服務與輸送上都具有困難度。愚人之友基金會成立於921地震之後,當時發現醫療工作是被動的,因此開始重視社區工作,這樣才可以主動到鄰里找到需要幫助的人。18年來,從長者日托工作做起,隨著政府長照政策發展出居家照顧、日間照顧、家庭托護、失智團體家屋等,如今已進入長照2.0時代,在居家與社區兩個類型的服務已發展完善,也持續與政府建構良好的夥伴關係。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