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楓
2011年,泰國發生嚴重水災,造成許多民眾傷亡。泰國馬希竇大學的物理治療學院決定進入社區服務災民,使民眾能得到醫療照顧。由於當地經濟狀況不佳,個案沒有能力購買輔具,因此馬希竇團隊經常就地取材,讓個案不須購買任何器具即可在家使用;或協助個案自製居家輔具,例如用繩子和球幫助一對中風的姊弟、使用廢棄腳踏車製作輔具等。在泰國還買不到轉移位輔具,所以團隊教導個案使用浴巾轉移位的方法,也教長者練習爬樓梯、如何走路不跌倒,以及省力安全的起身方式。有些擁有同樣治療效果的輔具,在台灣可能要耗資20萬,但馬希竇團隊卻以用心和巧思,以家中現有的物品製作輔具,幫助了許多人。
若遇到失智症患者命名困難的問題,團隊中的物理治療師便DIY水果圖片教導長輩辨識及配對,或透過自己設計的桌遊增加長者的記憶力。此外,馬希竇團隊為了深入瞭解個案,以提供更適切的幫助,除了透過訪談,還會製作五代的家系圖、生命經歷圖和生活環境圖;為了拉近與個案的距離,會特別認識當地常用的草藥,以融入在地生活;甚至當個案過世了,治療師還會到家中關心陪伴家屬,成為一輩子的朋友。這些年,馬希竇團隊也主動無償地帶領社區的小團體做運動促進身體健康,並且提供需要的幫助。
以社區為基礎的復健
世界衛生組織於2003年的國際會議中提出「以社區為基礎的復健」(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CBR),台灣也致力推展以社區為場域的居家復健模式,近年來已有不少物理治療師投入社區服務提供居家物理治療、社區復健與相關的照顧服務。在宅醫療學會副秘書長、暐淩居家物理治療所所長蘇信昌表示,社區裡有些長者因年老體衰又無人照顧,且考量經濟和照顧需求等問題,只能到社區診所拿止痛藥度日。當物理治療進入社區,物理治療師便能更就近、即時地提供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進入社區進行居家治療有許多好處,因為深入患者的生活環境後,時常可以發現患者造成疼痛或不適的原因,便可著手改善居家環境,達到預防的效果。在台灣接受物理治療的人,大多已受傷或失能,但在泰國卻有不少個案是從預防跌倒的基礎開始,例如老人家因為沒穿鞋子所以時常滑倒,治療師會到家中評估後,教導長者用腳抓毛巾進行訓練,經過一陣子的練習後便不會再跌倒了。
以往蘇信昌都會較關注個案需要,但自從瞭解泰國馬希竇團隊的做法後,他學習到個案的照顧者及家屬也需要被關心。個案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物理治療師的問題,有時候「雞婆」一點,就能為醫病關係增加許多溫度。
深入社區的物理治療,除了為個案進行居家復健服務、無障礙規劃、急性後期照顧、住院前後復健規劃、出院準備服務之外,也需要從事社區復健規劃與人員培訓,期待未來有更多物理治療師投入社區工作,連結在地資源,並提供跨專業、跨領域的整合醫療照護服務,相信是未來可以持續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