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周玟琪(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教授)

編輯整理/胡善慧

因應高齡議題,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長者傾向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活動,因此社區對長者的生活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持體系。此外,因國家財政吃緊,過往依賴政府補助的模式逐漸式微,培力(empower)社區長出自己的力量,透過鄰里互助照顧自己的老人家,是一個重要且必要的方向,因為有時的確是「遠親不如近鄰」。而提到照顧,就必須先瞭解需求。對長者來說,有三個重要需求與願望,一是健康促進及維持;二是經濟穩定與安全;三是社會人際連結。

朝健康促進的目標積極邁進

台灣因過度醫療化,健保制度友善且相對完善,所以到醫院往往看見人山人海,然而這並不是好現象。長者在過度醫療下,對其本身是一個痛苦的歷程,對家人而言也是極大的負擔。我們應從預防的角度切入,而不只是著重後端殘補或醫療角度,以積極預防的心態共同朝健康促進的目標努力。許多長者因在家中無事可做而容易憂鬱、不易入睡,所以漸漸依賴藥物。若長者同時服用3至4種以上的藥物,就會有暈眩、跌倒甚或癱瘓的風險,形成惡性循環,造成後續醫療照顧上十分沉重的壓力與負擔。

社區可以舉辦適合的活動,讓長者能從家中走出來參與,除了減緩其失能的時間,也有助於降低國家的醫療支出。另外,社區也可以透過推廣健康觀念、衛教宣導、活動設計等,讓長者瞭解促進自己健康的價值,就是他們注意自己的健康,其實就是在幫助下一代。醫療費用不會憑空而來,如果醫療支出隨著人口老化持續膨脹,年輕人的壓力只會愈來愈大。有了健康,生活才能有品質、有尊嚴。

活躍老化的第一步是讓長者可以走出戶外(照片來源:社區力點線面)

開拓社區友善就業機會

雖然台灣有相對完善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仍是有很多項目是不給付的。因此若家中的長者一生病,除了照顧的時間與壓力外,經濟支出也是一大負擔,再加上長者若對經濟缺乏安全感,便會將錢存起來不敢花用,以備緊急狀況或不時之需。若長者能有補充性收入,除了有收入來源之外,一方面能從家中走出來,與社會有所連結,減少憂鬱;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其自我尊嚴感。

在社區中開拓適當友善的就業機會,讓長者有可以貢獻服務的平台,以活用他們過去在勞動市場上的智慧與經驗,是一個可以思考並逐步發展的方向。未來隨著平均餘命的延長,強制退休年齡的制度應有逐步延後或是廢除的空間。以一個友善的勞動市場來說,就業機會要考量的應是人們工作的意願及能力,而不是年齡。美國在1986年時就廢除了強制退休年齡,台灣在2008年也將強制退休年齡從60歲延後到65歲。隨著人口持續高齡化,高齡人力的活用與兼顧世代間的互助,對台灣社會而言是非常迫切的議題,值得大眾關注。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曾說,工作與愛是人生的兩大基本需求,這裡的工作絕不是想像中侷限在資本主義下的工作而已,而是生命的一種表達、一種創造、一種參與。因此長者擁有「3P」,才能擁有更美的晚年生活:

一、Purpose:

幫助長者找到他的生命目標。他不會只在家裡看電視,打發時間,而是知道社區有很多有意義的活動,就會有動力走出來,進而找到生命目標。

二、Passion:

每位長者都有不同的興趣跟熱情。幫助長者找到他喜歡做、擅長做的事情。

三、Paycheck:

除了有意義、有價值,且長者喜歡做、擅長做之外,也能在工作當中有收入。

當長者透過自己的付出來提升生活品質,而不只是依賴外力時,就會有極大的意義與價值。社區可以發展誘因或機制,例如養老院裡的長者可以透過專業、能力、活動參與兌換所需要的服務等,就是一種模式。在芬蘭的老人家們會製作聖誕家飾,除了有收入之外,還可以捐助出去幫助小朋友。這樣的連結不但對社會有貢獻,對長者的生命也會產生新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社區形成友善互助體系

要如何讓長者的生活價值可以實現,整個社區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現代的家庭結構快速轉變,家庭型態迥異。以往仰賴年輕人可以支持他的家庭,現在卻不見得如此,因為青年低薪,若再加上家中長者有困境,甚至可能兩代同垮。台灣文化中,對於很多家裡的問題都不好對外說,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如果社區可以形成一個友善的互助體系,發展出支持網絡及資源整合機制,便能夠就近、即時地發現問題、改善困境、解決困難。

社區能讓長者的生活價值得以實現(照片來源:社區力點線面)

在民間,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活力,以及大家願意為這塊土地付出的熱情。相信社區這個場域,並不僅僅只是一個提供長者老化甚至終老的地方,更是一個可以讓長者發光發熱的所在。然而這條路還很長,我們要繼續努力向前走。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

☛|50+就業培力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