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

鄭阿姨第一次來到「我願意全人關懷協會」,看到每位志工都是笑臉迎人,雖然共餐時有些人並不認識,但是時間久了彼此都會打招呼;甚至吃飯盛菜時,還會說「不要客氣,吃不夠的話自己拿喔!」,大家像是一家人不分彼此,共融在一起,讓她覺得好窩心。

社區共餐採自助式,長者可依自己喜好選取適宜的菜量。(圖片來源:全人關懷協會提供)

位於台北市南港的我願意全人關懷協會在地推動社區長者服務,包括共餐及樂齡健康課程;也透過設計適合長者的遊戲,讓長輩彼此互動與建立關係。此外,為了達到預防失智及活動肢體,會定期安排戶外活動或旅遊活動;而協會關心長者健康,結合附近聯合醫院的醫療資源,讓護理師前來幫長者打預防針等,希望達到「顧健康、顧關係、顧家庭、顧信仰、顧心情」的主要目標。

「長者們能夠走出家門與街訪鄰居一起共餐,總比一個人在家裡吃飯有意思!」在協會裡負責企劃案及政府單位聯繫的的黃信元說。配合台北市政府的社區共餐政策,不僅解決老人家吃飯的問題,同時也照顧他們的健康需要,特別是多人一起吃,就會比在家裡來的多樣性,而且飯後還有學習課程與韻律活動,可以與別人互動,增進彼此的情感,因此經常看見長輩們呼朋引伴而來,而他也樂見長者們從此不再是孤獨一人。

透過團體活動,讓長者們建立親密關係。(圖片來源:我願意全人關懷協會提供)

老人家不只是來協會吃飯,他們也主動幫忙。負責料理餐食的輔導員黃雪菲表示,有位陳阿姨在上午十點會到協會來,若發現沒有幫手協助備餐,她就會主動幫忙切洗蔬菜,黃雪菲還不時學到一些做菜方法;也有老奶奶會走過來問候:「我看你們好辛苦唷!」讓她備感溫馨。

社區共餐已經做出口碑,因此只要接近吃飯時間,長輩們就會主動就座。黃雪菲說:「我們於104年8月開始辦理社區共餐,有做一些宣傳,到店家貼廣告,也投遞信箱,及在社區公園舉辦園遊會,漸漸就有長輩知道我們所做的事情,「呷好道相報」,慢慢地他們把朋友鄰居帶過來,就這樣一個帶一個,大家從原本都不認識,到現在彼此都會噓寒問暖,並且熱絡起來。」

當中有位人稱「書畫家奶奶」參與社區共餐及課程已有一些時日,有一天她對著服務志工說:「我看見你們的好,是從你們的細胞裡面出來的。」如此正向的鼓勵與回饋,讓協會同仁與志工們心中滿了感恩,並持續為老人家們付出更多的愛與陪伴。

社區共餐實施這幾年下來,看著許多長者來到這個大家庭中。黃雪菲說,今年初來了一位72歲的林伯伯,他是獨自一個人走進來的,起初只是與大家共餐及一起做運動,吃完飯就一個人坐在沙發上休息,不常與別人互動。但是來了幾次之後,林伯伯逐漸展開笑顏,也讓人覺得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農曆春節時,黃雪菲看到林伯伯彎著背走進來,直覺「林伯伯生病了!」但是林伯伯卻不願透露病情。直到過完年後,林伯伯主動傳來他生病的訊息,並希望有人去探望他,陪他說說話及唱歌為他祝福,原來他不僅罹患癌症,而且已到了末期,深知自己所剩的日子不多了。4月初林伯伯安詳辭世,生前囑咐家人請協會幫忙辦理後事,平安地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我願意全人關懷協會自2015年開始辦理社區活動,2016年一月才有共餐服務,如今協會是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下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每週三、四、五中午都有社區共餐服務,長輩只要負擔少許的錢,就可以享受美味及營養均衡的菜餚,免去自己在家烹煮食物的麻煩,同時也可以認識街坊鄰居的朋友,增進守望相助的功能。黃信元也提到,協會也有舉辦國小學童的陪讀班,許多長者前來共餐,也都會看到這些小朋友,甚至陪伴及共學,一起分享豐富生命與活力。

我願意全人關懷協會的核心幹部及志工,左起黃信元老師、張永和老師、黃雪菲老師、翁家蕙志工。(圖片來源:盧明正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