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明正、胡善慧
據衛福部統計,近年來兒少保護通報件數逐年增加,由101年的3萬1,917件上升至105年的4萬2,138件;平均每年有22.6名兒少遭主要照顧者虐待或受自殺波及致死;近5年來即發生47起殺子自殺案,造成56名兒少死亡。衛福部於今年三月提出「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介入點由以往的「個人」轉變為「家庭」,建構「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整合銜接各系統並提高服務的可近性與預防性,以期從根本控管消弭各項社會安全風險因子。
早期台灣社會以家族為基礎,強調互信與互助,個人生活安全能夠仰賴家族的力量加以保障。然而隨著工業社會來臨,家族式微,家庭規模縮小,原本鄉里間濃厚的人情與信任亦不復見,家庭因應問題的能量微小,個人支持力量也日漸薄弱。厭世文化當道,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政治經濟、家庭社會、人際關係……常常讓人感到無言無力。資本主義社會下,貧窮、失業與社會排除的交互影響,使長期被社會排除的人容易陷入貧窮,導致多面向的社會排除,包括在勞動市場、社會參與、人際關係、居住與活動、文化、政治參與,以及制度等各方面的排除。在生活壓力與負面情緒的衝擊下,進一步造成個人、家庭與社會關係的疏離甚至是瓦解。
「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結合衛福部、教育部、勞動部及內政部等跨部會網絡,協同強化社區生活中第一線的社會安全服務網絡;同時也連結學校輔導、就業服務與治安維護等服務體系,透過問題研析與政策檢討,擬定補強社會安全網漏洞的相關對策。
而除了強化公部門的資源連結與協力之外,為落實以「家庭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理念,串連民間互助力量,連結社區中的個別服務單位彼此協力,構築以社區為基礎的支持體系,並型塑一種居民集體的責任,以保護兒少、長者、身心障礙者等。其中,培養社區友善氛圍、型塑鄰里互助責任、發展在地保護系統等,都讓人看見地方互助網絡能補足政府無法顧及之處,社區守護的力量實不可小覷。
計畫理念雖佳,政府亦強力推廣,但面對社區福利資源不均、消極的社會救助措施、社工工作負荷沉重、跨部門資源未整合等種種嚴峻問題,以及上述所提到的社區友善文化氛圍之營造,皆須採取實際行動予以解決或加以推動,否則「強化社會安全網」將徒為一政見、淪為一口號而已,待進入執行面,「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所面臨的挑戰,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