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原住民食農文化教育、職能培力與創造工作機會,基督教芥菜種會於6月20日在台東縣關山鎮崁頂段舉辦「Munhuma食農文化教育空間」動土儀式。這個空間的預定用地,曾是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宣教士成立的肺病療養院舊址,是幫助原住民治療肺病的重要場所,如今傳承幫助原住民的助人使命,希望讓部落流失的青壯年重返家鄉,再造原鄉產業與文化價值。

動土儀式貴賓,左起胡金娘耆老、胡金至鄉長、李肇家執行長、張全馨嵐議員、Kavas牧師、原住民立委伍麗華邱守常特助。(芥菜種會提供)

 

時間回到1950年代,當時山區醫療資源匱乏,原住民飽受肺病所苦,孫理蓮宣教士陸續在南投埔里、花蓮山廣(現在的佳民村)、屏東新埤、台東新港(現在的成功鎮)及關山鎮,設置共5間肺病療養院。其中位在關山的院址,初期以泥土、竹子砌成牆,瓦屋頂和水泥板搭建,孫理蓮在寫給美國友人的募款書信中寫道:「肺病療養院約有50位病患……竹子和泥漿建築的病房,經過颱風吹襲,雨季的雨水滲透,已不適合居住。」在來自海外的捐款支持下,關山肺病療養院於1963年整修重建,進一步改善了醫療照顧環境。

1957年芥菜種會設置關山肺病療養院。(芥菜種會提供)

 

社團法人台灣南島語文生活創意協會的馬躍(Mayaw ihot Cilangasan)老師,來自阿美族,對於這片土地有很深的情感。肺病療養院關閉後,芥菜種會在此設立學園/學生中心(宿舍),提供來自長濱、光復等外地原住民學生寄宿,40年前馬躍就讀高中時就曾在此生活;離鄉多年的馬躍,再度回到關山崁頂,深切期盼這塊土地未來能做為復育傳統文化、發展在地產業的場域,同時也希望將自己擅長的木雕工藝和苧麻編織等傳統技藝分享、傳承給下一代,共同為返鄉部落青年領路,永續部落文化。

 

芥菜種會因承接台東縣政府海端原住民家庭服務中心,深刻體會海端鄉因地處偏遠,求職就業不易,族人大多離鄉背井,前往台東市區或外縣市鄉鎮尋求工作機會,青壯年外流,使得部落人口加速老化,幼齡孩童的家庭照顧需求也日益增加。「Munhuma食農文化教育空間」結合台東海端的原住民家庭服務及在地部落族人期望,預計未來提供弱勢家庭扶助、文化學習、地方產業培力、偏鄉經濟發展、友善空間合作等服務,讓在地族人擁有一個多功能應用的教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