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善慧

過往部落的泰雅族婦女,擁有讓人引以為傲的染織工藝技術、知識和泰雅編織技藝,然而卻因被日本殖民政府禁止而中斷傳承,泰雅族人帖如.伊梵有感於傳統技藝的失傳與沒落,毅然決然在部落裡帶領族人找回泰雅族的編織傳統,結合傳統精神與現代技術,創造出新的文化與生活型態,期能達成經濟自主為目標。

泰雅族人帖如.伊梵有感於傳統技藝的失傳與沒落,毅然決然在部落裡帶領族人找回泰雅族的編織傳統。(照片提供:陳怡如)

 

15年前,身為新竹尖石鄉泰雅族人的帖如.伊梵傳道來到桃園復興山區的砂崙子教會,致力於服務當地的孩子、長者和婦女。她發現婦女在除了水蜜桃採收期間之外很少工作,閒暇無事之餘會聚集起來飲酒。她想到以織布傳承部落文化並讓婦女有收入來源、找回生活重心。然而,她發現年輕一代的婦女因長時間未使用織布技藝而遺忘,讓她意識到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起初,她學習了縫紉並將原住民文化融入其中,創作出傳統禮服。然而,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的規定,工廠不能生產販賣帶有原住民圖騰的布料,這使她無法購買所需的織布。因此,她開始向媽媽和姐姐學習織布,也到勞動部開的課程、部落大學去上課,如今,從設計到打版、整經、平織、傳統背心、披肩、整套傳統服,她都能獨立完成。看著一件件親手製作的織布作品,她的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有人問她為何待在部落15年,她說:「這並不是因為我懶惰,不願意去其他地方尋求機會,而是因為這個地方充滿了挑戰。不要以為小部落人口少就容易,即使只有10個人,也能有所作為。」她表示,教會的目標就是向社區宣教,這些年來教會一直致力於長者和孩子的服務;婦女方面,終於在今年與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原鄉產業發展計畫」而開展,五月中旬正式開啟了第一堂的「婦女人才編織培力課程」,當中有位部落媽媽揹著孩子前來學習,讓她好生感動。

 

砂崙子長老教會在五月中旬正式開啟了第一堂的「婦女人才編織培力課程」,當中有位部落媽媽揹著孩子前來學習,讓帖如傳道好生感動。(照片提供:陳怡如)

 

帖如傳道為了織布,成立了個人工作室,裡面環繞著滿坑滿谷的布料和織布機,她喜歡在其中剪裁和縫紉,並自嘲為「不務正業的傳道人」。未來,她希望能讓學織布的婦女們組成一個合作團隊,有人擅長織布,有人擅長縫紉,共同製作成品,創造收入的機會。「我覺得上帝非常眷顧我們,祂垂聽了我15年的禱告。」她感恩地說。

 

透過原鄉產業發展計畫,包括織布工藝技能、小農走讀、文化和旅遊導覽等項目,芥菜種會在多個地點如桃園復興、新竹尖石、台東關山和蘭嶼培力部落族人,促成部落青年與耆老之間的師徒制度,同時培育在地年輕婦女的參與,不僅傳承原住民的技藝和歷史文化,並創造工作機會和收入,後續串接物資供需平台及成立合作社,協助部落推動市場行銷、發展、教育和傳承,以實現芥菜種會助人網絡「芥助網」自立自助、共好共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