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桃園市復興區後山地區的比亞外(Piyawai)部落,曾讓人好奇地問:「你們部落那麼小,為什麼蔡英文總統視察原鄉長照會到比亞外?」因為部落藉由分享展現強大凝聚力,讓長者貢獻所長,不只提升他們的自尊與自我價值感,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力,也讓部落更加蓬勃有朝氣。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比亞外部落文化健康站(以下簡稱文健站)強調「分享」,牧師林聲(達亞哈內)說這與部落緣由有關,早期台七線還沒開通,對外交通極為不便,後山許多部落族人要往返城鎮都要花上不少時間,比亞外地理位置正好位於山下到山上的中間點,因為沿途沒有餐飲或旅宿店家,一位勤勞好客名叫亞外(Yaway)的婦女,大清早上山工作前都會先煮一鍋粥放在上山入口處,讓所有經過的族人們吃飽,有體力趕路,這個舉動影響著部落一直保有分享的精神。
因此,文健站的餐廳命名為「一張嘴」,在泰雅族語的含義是獵物在山上屬於獵人,揹回部落就變成族人都有分,獵物會分成很多小塊,方便分給族人,不管小孩、大人都有,這種「家」的概念正是比亞外文健站推動事務的準則,雖族人各有不同的家,但在文健站卻是回歸「一張嘴」的生活方式,將散居在周圍的部落老人家凝聚在一起。
將分享感受設計入課程形成正循環
「每一位長者都是智慧的來源」林聲談到長者的「分享」就像是一件件珍貴的寶藏。長者們總是謙虛說「自己什麼都不會」,其實從出生至今累積非常多傳統文化與山林智慧,因此文健站會安排長者擔任講師,將長者小時候聽到的兒歌與現在歌謠間作比較;有的是擔任織布老師指導製作杯墊、帽子的手工藝技能;並在日常生活中延用智慧,像長者看部落居民使用市售的竹掃把容易斷裂、耗損率高,便採集在地竹材,自製耐用度更高的竹掃把,也減輕部落在器具耗損的負擔。
長者的閱歷常被現代的價值觀忽略,甚至將「老」這個詞與失能、過時或多餘畫上等號,有貶低之嫌,長者只能藉由別人的安排或安置,忽略心理健康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比亞外文健站強調長者「分享」的概念,重視的就是老人的心理需求──自主性和被需要。林聲觀察這對於長者提升自尊跟自我價值有幫助,因為對社區有所貢獻,長者生活找到重心,會更積極安排生活,精神好、身體好,形成健康人生的正向循環。
文健站強調長者的分享不只是物品和智慧,還有「感受」。林聲說,會安排讓長者們共同回憶一件事或一位人物,先由一位長輩述說內心感受,其他長者再做回應,因為心理孤立是造成退化的主因,能夠與志同道合的長輩們一同交流,度過快樂而充實的時光,會讓心靈得到更多滿足。文健站同仁會在一旁聆聽,有趣的事情就會再設計成下一個分享課程,請長輩持續述說他們經歷的生命經驗。
青銀共學一起完成長者故事繪本
然而, 生命的長度隨著時間的流逝終有停止的一天,當數年前幾位部落長者陸續離世,讓當時的教會牧師阿韻尤命感慨對這些長輩的生命故事一無所知,無從感念,她深信「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故事,以及值得留給孩子學習的態度。」在與一位生命繪本講師巧遇後,便邀請他到部落與暑假返鄉青年一同製作繪本。
林聲表示,以長者經驗作題材,青年協助完成繪本的青銀共學模式,不只是透過訪談記錄延續生命題材,更重要的是用漸進方式,讓在外地求學或就業的部落孩子了解長者們的生命故事、過去經驗及文化角度等值得學習之處。孩子們在外地也可以透過line、FB等通訊軟體或社群媒體,了解長輩的想法彼此連結,關係更加緊密。藉由生命去影響生命,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不會忘了最美的根。「原來我自己的出生成長環境,就是靠這些長輩努力營造的美好。」這樣深刻的體驗,等他們想落葉歸根,也能持續分享自己的經驗,傳承生命的力量。
每當贏得外界掌聲,林聲總是謙虛以對:「比亞外並不是比別人好,因為每個部落都有很美的精神所在,但若真要『分享』,我認為是藉由不分你我的分享所產生的凝聚力,讓部落針對長者照護或其他公共事務都能一同面對、討論、合作。」
審核標準、經費補助都要因地制宜
然而,按照行政作業的績效評比,比亞外文健站的「成績」並不亮眼,光是「到站率」就明顯與都會區文健站有落差。基督教芥菜種會復興服務站桃園市文健站行動辦公室督導田武龍觀察,比亞外很多長者仍在務農,儘管年歲已70、80歲,因為不希望土地荒廢,還是會參與耕作,另一方面也是體諒在外工作子女的辛勞,希望能自食其力不給子女負擔,因此農忙時期的到站率並不理想。
田武龍建議原民會審核不應採一致性標準,因為與都會區多為退休人士的參與狀況不同,原鄉有勞動需求、土地情感等考量,到站率會依季節性而明顯不同。比亞外文健站採取到府訪視長者的次數頻率,明顯比其他文健站高出許多,不只是身體健康量測,還有關懷問候,這樣的作法值得推動。
林聲表示,比亞外文健站對自我的到站率評估是與長者實際接觸交流的次數,而不是著重形式上的到站次數,因此他們會開車親自到長者住家或果園,陪伴甚至是協助長者從事農作或採收,藉此減輕長者身體的疲勞,也讓他們忙於農作時有聊天的伴。他坦言,因文健站服務包括比亞外在內鄰近幾個小部落,都分散在各地,文健站計劃書只有補助油料費,其他車輛的耗損保養卻是很大的負擔,因缺乏因地制宜的經費補助設計,都需由教會挹注。
文健站為長者晚年填滿美好回憶
受到協助的長者樂於「分享」,他們會將收成的部分費用奉獻給文健站作為基金,文健站則是將這些基金運用在活動經費,安排長者們一年有一到兩次出遊。此外,長者還會設立群組討論社區議題,並自行規畫每月一次的部落志工日,一同清掃社區,貢獻己力,讓部落更美好,也因為長者的積極投入,林聲認為凝聚力更加緊密。
這些年推動長者照顧工作,林聲最感動的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我們服務的動力」,他提及難忘一名無依無靠到山上居住的平地長者,從原本陌生、抗拒到積極投入文健站各項活動。這名長者連續幾天沒有看到另一位長者出現,因此與文健站同仁特別到家戶訪視,才發現長者已經離世,但映入眼簾的是牆上掛滿逝者在文健站所做的作品,林聲相信長者晚年在文健站一定充滿難忘的回憶。此外,也有離世長者的家人寫信給文健站,「謝謝你們成為媽媽最好的家人,在我們無法陪伴時滿足了她。媽媽住院的階段,即便不能喝水,也不忘拿著比亞外文健站送她的保溫瓶。」
林聲說,為了讓長者照顧工作更加完善,未來在人力資源會強化職能訓練,提升人力素質;在課程設計方面會著重在文化傳承。目前正在作山林、文化等資產的盤點並設計課程,如植物的食用功效、動物生態等。藉由長者找智慧,讓課程更加豐富,部落文化透過紀錄、教導得以延續。
基督教芥菜種會在復興區協助包括比亞外在內的13個文健站,目前穩定提供服務,田武龍說,每季都會進站與文健站的母機構互動,透過輔導、協助核銷及對外與市政府、原民會的政策溝通說明,讓母機構能適應政府組織的規範,同時讓文健站可以順利營運,也穩定文健站提供的就業機會。
田武龍表示,今年芥菜種會目標是建立「一站一特色」,並獲得桃園市原民局認可,希望能夠協助把各個站點文化特色的優勢凸顯出來,像是透過長者經驗來研議如何將傳統食物變成部落小旅行的餐食,或編織技藝設計手藝品販賣,抑或將部落歌舞透過影像錄製,不只是文化保存也能夠成為文健站的產出。如果能將站點的品牌建立起來,讓長者的經驗成為特色,長者不但可以從中得到成就感,生命精神也得以延續。
指導顧問:全國成
採訪撰文:洪敏隆
專題企畫:吳欣芳、吳素華
責任編輯:胡善慧、吳素華
延伸閱讀:
▸▸捐款支持▸▸
☛|「芥助網」社區工作服務計畫|☛